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2014-07-14 07:39:27 卢周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同时认识两位学者,最初他们在微博上因对某件事持不同观点发生争论,后来发展到只要是对方观点就必然反对,且已涉及到人身攻击,最近进一步演变到双方的粉丝团相互“约架”。我曾分别问他们:能否认真听听对方意见?能否不以人划界?结果他们的回答给我的印象是一致的:都认为对方代表着谬误与偏见,而自己代表着正义与公理。

由此我想到行为经济学家反复提及的一个小实验:实验中,一群大学生被问及他们是否愿意穿着写有“忏悔”两字的大背心在校园里走上几圈。自然,有一些学生同意,也有一些学生拒绝。有意思的是,同意的学生认为,至少有60%的学生会与他一样同意穿;那些不同意的学生同样认为,至少有60%以上的学生会与他一样持不同意态度。

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观念、价值和嗜好投射向他人,过高估计与自己持同样立场的人数,这在行为经济学上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我上面所说的两位学者,恰恰犯了这样的毛病。

“错误共识效应”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从主观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获得认可的需求,希望通过自我认定自己的观念是属于主流观念,符合进步理念和时代要求,为自己找到心理支撑。研究表明,特别是当我们对某个观念有了情绪投入、或自尊心此前曾遭遇过伤害,潜意识里就更倾向于自我夸大某一观念的社会支持度。

这两位学者,恰都是自尊心很强、特别看重自己研究成果的人,双方在初始争议中又都动了感情,也都在圈子内外伤害了对方。因此,就不管无论哪一方的观点在现实中都有存在的空间,而由学术之争发展到视对方为恶人甚至“人民公敌”。

“错误共识效应”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在选择交往圈时往往有偏见,优先甚至是专门选择那些我们认为是“同道”的人。一些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圈子害死人,“倾向‘神创论’者构成自己的圈子;持自由主义倾向者也只与持同样倾向者交往;甚至喜爱法国菜的,他们构成一个倾向于贬低其他口味的松散团体”。他们在一起相互支持,“即使是人数少也会吹口哨来自我打气”。也正因为我们身边的人都恰是支持我们理念的人,而这些人又因为与我们观念相同被我们认为正派、公允,代表主流力量,于是我们误认为全世界的主流都在支持我们。

如果说在现实世界中有选择性交往,毕竟因为时间与距离,交易成本很高,那么,“微博粉丝圈”则既能满足我们的选择性交往需要,而且交易成本极低。“粉丝”本身就意味着有选择性与排他性,我只有认同谁、喜欢谁,才去“粉”对方或与对方互“粉”。一旦“粉丝圈”形成后,一个观点出来一呼百应,让人更是感觉“我的就是对的”,“反对我的就是错的”。我特别看了一下这两位学者的粉丝群,对各自拥戴的学者众星捧月,对对方则是森严壁垒,相互拉黑对方。可以说,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由此更是极大地放大了“错误共识效应”。

为了打破“错误共识效应”,我们本能地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主动听取反对者意见。但行为经济学家也提醒,正式邀请反对者提意见,往往达不到目的。原因是,一方面,邀请者在正式邀请其观念反对者来对话时,已经把自己放在一个“俯视反对者”的高度上,其结果是,即使是客气而敷衍地应付反对者意见,也不会真正把反对者意见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被邀请者即使果真应约前来,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见全盘托出,因为那可能会很激烈,由此会置自己于一个“不讲交往规则、不懂礼貌”的境地。这样的结果,不但无法达到克服偏见的目的,反而会强化“错误共识效应”。

我也认识一位公认涵养极好的老学人,听取任何人意见都有耐心,甚至主动为反对意见者提供平台,但结果不仅从来没有受反对他意见人的影响,反而越来越认为自己有道德优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据说为弥合上述两位学人的分歧,也有朋友曾把两人拉到一个研讨会上,但结果是各自表述,会议一结束,都认为对方理亏,自己是受到在场者认可的。

因此,要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学术环境与社会交往氛围,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我们可能因为“错误共识效应”而高看了我们自己,由此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卢周来(经济学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