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巴以冲突:暴力循环的教训与思考

2014-07-21 07:15:35 马晓霖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截至17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的军事攻势已过一旬,至少造成2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死伤者多为平民。16日经埃及调停,以方主动停火,但控制加沙的哈马斯拒绝并继续发射火箭弹,6小时后以军恢复攻势。17日凌晨,应联合国紧急要求,以方再次单方面停火,以满足人道主义需求。这是一轮血腥的暴力循环,也是巴以间再次上演的老剧本,教训值得深思。

单论双方损失完全不成比例,以方只有一人死亡、4人受伤,巴方却损失惨重,姑且不说战争破坏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仅人员伤亡都为近年罕见。即便如此,巴以喋血也没有分散舆论对巴西世界杯的狂热关注,部分巴方同情人士痛心疾首,斥责国际社会和舆论漠视加沙战事,缺乏同情心乃至冷血,更有甚者指责以方对各国舆论公关成功使然。

这种声音客观描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新闻媒体针对加沙流血的重视程度,因为巴以彼此袭击不谓不烈,巴方伤亡不谓不重,但呼吁停火,谴责暴力,敦促和谈的声音不占主流,每日攀升的巴方伤亡俨然一堆冰冷的数字。当然,这种声音也未对当下舆论冷漠的现象做理性分析和判断。应该说,一系列因素导致巴以冲突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如果不认识不承认这种变化,特别是巴方有关组织不顺应形势调整立场和策略,遭遇冷漠的局面恐怕难以改观。

此轮冲突来龙去脉很清晰:6月12日3名以色列定居点青少年在约旦河西岸被绑架,以方指责是哈马斯所为,敦促巴方释放3名青年,并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上百名哈马斯成员。6月30日,3名失踪以色列青少年尸体被发现。7月2日,3名犹太定居者绑架并虐杀一名巴勒斯坦少年以示报复,引发巴方愤怒。随后,哈马斯向以方境内发射火箭弹,以方发动代号为“护刃行动”的大规模报复,哈马斯大本营所在和火箭弹发射来源加沙地带成为主战场。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更需要厘清,即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相互立场和态度。哈马斯至今拒绝承认以色列作为独立和主权国家在本地区生存的合法性,也迟迟不肯在其宪章中删除灭以条款;以方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21年来,哈马斯也基本持反对态度,并长期坚持暴力抵抗和武装斗争两种传统方式解决巴以争端。

依据哈马斯的逻辑和宣传,以色列乃全民皆兵之国,又非法占领巴方土地,理论上而言“不存在”无辜平民,即使定居者也是变相占领者,且以方一直对巴方平民滥用武力,因此,它有理由不加区别地对待以方军人与平民,包括以自杀爆炸方式袭击以方平民目标。基于上述原因,以方历届政府视哈马斯为恐怖组织,美国和欧盟也支持这一立场。

与哈马斯立场差异巨大的是,构成巴解组织骨干的法塔赫承认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存在,愿意恪守和平协议,并在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包括定居点前途在内的所有遗留问题,而且一贯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和恐怖袭击。这种分歧导致双方不和甚至长期反目,致使巴勒斯坦社会形成巨大分裂和加沙、西岸分治达7年之久。

但是,不接受奥斯陆和平协议的哈马斯却乐意利用该协议搭建的权力平台,积极参与过渡自治选举并一度成为执政党,同时又沿用传统的对以思维和立场,引发以方敌视和封锁。困于加沙的哈马斯为避免被边缘化或打破僵局,不断使用火箭弹发动袭击,进而对以方安全构成实质性甚至颠覆性威胁。视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为最高价值并完成从加沙撤军的以色列,从2009年起,数次对加沙哈马斯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每次都给巴方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变化,导致国际舆论针对巴以冲突的态度发生微妙调整。更深层的因素是,巴以冲突长期化、日常化已让外界感官疲劳和神经麻痹;阿拉伯国家各种内部冲突和乱象分散了聚焦点;不断泛滥的国际恐怖主义和滥杀无辜,激起人们对地区冲突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哈马斯发言人近日公开宣称利用“人体盾牌”阻止以色列轰炸武装目标十分有效,此举体现了刻舟求剑式的思维固化,也无助于减少巴方损失和博得国际同情。

巴以和平既然已成为双方主流认知和战略选择,并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背书,无论多大困难都应该坚持下去,即便遭遇挫折也不应重返暴力和冲突模式,因为冲突与战争将遵循另一套游戏规则和逻辑,而巴以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决定了巴方只能吃大亏,蒙受灾难性损失。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