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网站8月11日发表题为《“死亡模拟器”将在中国开张》的文章称,我们都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感觉。现在,有一种体验据称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却不必真的置我们于死地。(8月13日,搜狐新闻) 报道称“4D生命体验馆”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体验,利用神奇的特效让人们有接近于其创作者所想象的死亡体验。被邀请参与者通过进入“情感迷宫”,在迷宫的尽头,参与者将被放在一个传送带上进入假殡仪馆的焚化炉进行“火化”,然后被转移到一个软软圆圆、形似子宫的密室,意指其“重生”。体验发起人丁锐和黄卫平表示,“真实感”对于激发参与者思考生与死问题至关重要。 在笔者看来,这种体验死亡与真正的面临死亡的感受绝不可能同日而语,其不过就是活人花钱“找死”的一场无聊游戏。这其中,“有一种体验据称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却不必真的置我们于死地既然是死亡体验”本身就是与体验死亡的设想相互矛盾。这种体验的重点,显然重在“体验”而非“死亡”。 笔者认为,“死亡体验”其中的诡秘,即是电脑编好程序,让体验着过去走一趟。后者事先不知具体要经历哪些过程,激发“生与死的思考”的,不外乎是设计者过程设计得神秘、诡异、魔幻。但是,无论是怎样的神秘、诡异,甚至恐怖,体验者心里清楚,无论如何不会真正的死去。个中原理就像看鬼片或科幻片,画面再恐怖再惊险,都只是一场戏而已。 那么请问,当体验者面临这种假死亡,他流露出的感觉或感言是真是假,我们又如何从判断呢? 人类天生就好奇,这无可厚非,否则人类历史上,也不会有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等人。然而,在“死亡”这件事情上,笔者认为,好奇不是不可,但体验大可不必。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体验死亡前的真实感受,不必着急过早地追求“身临其境”。若想寻求未知的刺激,我们可以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可以去原始森林;去攀岩;去徒步探险……但当真正死亡的来临,或许我们已被真实历练得波澜不惊。 |
相关阅读:
- [ 07-14]全球化的足球与经济
- [ 07-11]保护传统古村落刻不容缓
- [ 06-20]英国“恶犬法案”值得借鉴
- [ 06-18]用“死亡”治疗灵感“便秘”?
- [ 06-16]“死亡指标”不能成为“免责”借口
- [ 06-16]别对“死亡指标”断章取义
- [ 06-16]“漂尸鱼塘”真相需要专业回答
- [ 06-13]“事故死亡人数”也可下指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