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强调顶层设计,但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听取人民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表示,“做好下一步工作,关键是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这再次体现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决态度。会议审议的有关国企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改革方案,不仅引起社会对具体问题本身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人们关于下一步改革当更多听取民众声音的热议和期盼。 国企管理人薪酬问题和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近些年一直广受诟病,公众要求“砍一砍职务消费”的呼声一直很高。但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国企领导人的生活依旧阔绰,甚至奢靡。这种现状,连一些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也看不下去了:“国企领导人不少就是我们原来的同事,工作能力并不比我们强,仅仅因为到国企去了,薪酬就是我们的好几十倍,职务消费更是与我们天上地下,这合理吗?” 然而,说起国企领导人的薪酬和职务消费问题,一些当事人一方面拿“与国际接轨”当挡箭牌,另一方面又拿国内规定来说事。殊不知,中国的国企与其他国家的不少企业,无论是领导人的能力水平还是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环境,很多方面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而拿国内规定说事,即所谓自己的薪酬和职务消费没有超出有关规定,固然说明这不是国企领导人自己的问题,但恰恰说明了在这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背后,存在着体制机制的症结。而面对人民群众的强烈质疑,不去积极找出体制机制的症结所在,不去努力打散症结、解决问题,从某个方面来说,不正说明了其对深化改革的疲软懈怠和对深化改革消极应对吗? 谁都明白,体制机制症结长期存在并挥之不去,就是由于有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作祟。说到思想观念的问题,很多人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比如说到改革,一些人会先天地认为既得利益不能被打破,不是去寻找社会各界对有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改革动力,却试图寻找各界都完全支持的改革方案,导致问题久拖不决,白白耽误改革时机。说到利益固化的问题,一些部门长期凭借手中权力,无视人民群众的迫切呼声,将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最大化,使得有关需要改革的问题愈加恶化,矛盾更加尖锐。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下一步深化改革必须真刀真枪,来不得花拳绣腿,更来不得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是深化改革并以突出成效取信于民的关键。 对于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公众意见中涉及的方面很多。中央通过听取各方意见,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列出了60个大项,300多个小项。这个清单中的问题,无疑是听取了人民群众的声音之后所形成的,它们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理应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找出其背后的体制机制症结,需要破除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广泛汇聚民智。尽管我们强调顶层设计,但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听取人民声音,毕竟,坐在屋子里是凭空想象不出改革难题背后的体制机制症结的。只有更多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对问题条分缕析,沿着问题顺藤摸瓜,才能找准改革难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更为完善的改革思路。 更多听取人民声音,也是防止改革跑偏的“预防针”。比如,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怎么算是混合所有制、怎么搞混合所有制,社会各界有很多想法和说法,恐怕绝不是一些身在国企的人所主张的那样,让社会资本买他们公司的股票、圈社会公众的钱来让他们挥霍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了。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特点,听取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声音,特别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真正推动政企分开,形成遵循市场规律更加自觉、经营更加灵活、管理更加科学的自主经济形态,这才能避免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变相沦为国有企业的新一轮势力扩张。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是中央的号召,更是改革的必然要求。顺应改革的要求和规律,让人民群众的智慧更多地得到重视和体现,这场改革才能更多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提供不竭动力。 |
相关阅读:
- [ 08-19]对腐败“零容忍”尚需体制创新
- [ 08-07]鼓浪屿“换帅”欲破“二元体制”?
- [ 08-05]半数90后想去体制内工作之忧
- [ 07-17]影响辞官的不是体制是观念
- [ 07-14]“信访工作人员骂人”的体制成因
- [ 07-14]司法改革,以顶层设计谋“体制质变”
- [ 07-08]改革纪检体制 让反腐者不再敲桌
- [ 05-28]欧洲为何爆发反体制情绪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