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有网友爆料称有一男子爬上溪南大桥桥顶,似乎想要寻短见。记者闻讯立即前往事发现场调查。(8月19日,东南网) 以往,遇到这类事件,个别媒体会习惯性地在标题处用上“跳桥秀”。而被成功施救的“跳桥者”的结局,总是警方将其救下,即刻为其戴上手铐,称其“扰乱公共秩序”,并处以若干天的拘留。 庆幸的是,这一场景本次没有出现。若非诸路皆不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会爬楼爬桥跳着秀?然而,社会大众包括媒体在内,若没有这份起码的人性关怀,一切都试图以刚性的力道齐刷刷地“整”下去,故事就真没法接着讲了。 到目前为止,这位男子是否患有重病,是否身负工钱纠纷,这些问题尚不明朗,不好就个案置评。但据笔者观察,以及先前在部分民工中的调查体验看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弱势人群,尤其是外来务工人群中,潜滋暗长着某种不健康的情绪,过剩的虚荣与清高、自卑与自尊并存。这些情绪,潜移默化地“成就”了“非此不可”的极端表达。 然而,除了个性特征的心理素质之外,周边物态对他们的影响似乎更不容忽视。城市中,底层人群生活困顿,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上,更体现在城市空间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上。自然形成又似乎根深蒂固的与城里人的距离感,一些企业单位潜滋暗长互为表里的某些“欺负”外来者的“潜规则”,加上可能从设计之初,就更为城市人口与高端人群打造的权利“声张”的路径,只会将更多的不公和屈辱积存、发酵、凝结在这些“边缘人群”的身上。 试问此时,如何期待他们对于公正公平的信任,与对公权力机关的信赖能从冰点游离?于是,这最终酿成了他们只能上高楼、爬高桥以呼唤被重视、被关爱,并由此导致不可逆的心理重创和生活悲剧。 城市,是家园,是所有城中人,包括干着粗重工作而劳动保障匮乏的外来工,以及那些在救助站、在天桥下、在废楼里固守的人们,惬意的栖居地。若没有一套为之兜底的公共治理安排,那种有“冤”无处诉、“前途无望”的自我认知,仍会在弱势人群心里驻留。当人们不得不试图以弃置生命为代价来表达诉求,这座城市的温度,也将大打折扣! |
相关阅读:
- [ 01-20]铁钉阵防跳桥与灌尿防盗水的逻辑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