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删诗”如何为小学生减负

2014-08-28 08:21:33 晏佳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开学在即,沪上小学一年级新生发现,旧版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已全被删除。上海市教委这一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减负”之举,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

8月26日,据《新闻晨报》报道,相比上海市往年的小学旧版语文课本,今年最新版的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不仅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了6个单元40篇课文,篇幅总量减少了30%,识字量和写字量也分别比原来减少了16%和45%。然而,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学老师,几乎对此都毫不知情。

“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互联网上对此点赞有之,差评亦有之,争论焦点就在于——古诗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有多大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应该从娃娃抓起吗?不少热爱古诗词的人认为,尚未启蒙的孩子就该从低年级开始,将国学的传统深植于心,如此才能顺利承接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积淀。以钱学森、苏步青等从小熟读古诗的科技界名人为例证,网友@悠悠名利场外人就认为学习古诗文的益处匪浅,而“删诗减负”并非明智选择:“中国魂,就深藏在传统古典文学中,童心浸染人文,便可受用一生。若是唯知追求科技者,一生必受物欲驱役而无人生之真情诗意,也只能是一生如梦幻泡影而去。无他,因失了中国人心中之真美也。”

从小谙熟中华古诗文,就能体味中国魂?对于一年级的几岁顽童而言,恐怕难度颇大。@菇蘑柠认为,虽然古诗中蕴含传统文化精髓,但对孩子来说只能死记硬背:“一年级学生刚起步识字就学习深奥难懂的古诗有些强人所难,背下来的古诗不过是机械记忆。古诗的美在于古诗的内涵与意境,勉强让一年级学生背诵,一来苦了学生,背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来也体现不出古诗的价值。在学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前提下学诗才是上上策。”

不过,也有人发现,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的古诗理解起来其实并不难,例如,《画》《草》《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夜宿山寺》等,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并且结构、词语都是简之又简。着眼于此,时评人@刘晓彤认为孩子们无法领悟古诗词,不应当成为删除借口——“这些古诗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蕴悠长,理解也并不困难,删除实在可惜。”

一番惋惜与争议的纷扰之下,上海教委赶忙出面澄清——古诗并未退席,公众无须担心。26日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士做出回应:小学一年级教材古诗并未退席,只是不再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教材中。古诗的学习是通过课前两分钟、语文拓展课和学科活动等时间,以学生听录音磁带或跟着教师示范进行诵读的方式进行。

如此说来,古诗没有退出一年级语文课堂,而是作为学生们的“饭后甜点”。上海教委删减古诗的“先斩后奏”,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负,但决策似乎缺乏民意调查。时评人@周明华就对这种主观的“善意决策”颇为不满,决策结果也将适得其反:“这反映出当前一些部门和一些人在对待学生减负上,存在明显的思维误区,表现为动作走形、主观武断,一说到减负,就想到修订教材,不考虑更好的选择,比如减少考试,淡化应试机制,比如减少课外作业,增加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课时。主观而片面地认为,教材变薄,压力就会变小;古诗变少,学习效率就会变高。”

那么,如何更好地为小学生减负?时评人@钱桂林对教育部门提出建议——“语文课本瘦身是一件大事,既然是大事就得问计于民。相关部门应当征求家长、教师、教研员及其他民众的意见。”而过度关心学生减负的普通公众,也该听听《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姜泓冰的倡议:“最大的阻力是,人人都有一副教育改革家的表情,人人又都自命‘受害者’——怕输在起跑线上而竞相抢跑、愈演愈烈。一个已经会背乘法小口诀、会写几百字的孩子待在从零开始学习的课堂上,无疑是浪费和虚度。与其如此,不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多带孩子去玩,在生活中体验学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