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必要进行重大调整?这个问题与楼市、股市、物价、就业等民生现实密切相关。各路媒体围绕是否降息问题的激辩十分必要,但对经济政策的解读不能泛政治化,否则不仅真理无法辩明,还可能绑架政策选择,给经济发展徒增束缚。】 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公开市场进行100亿元人民币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由3.7%降至3.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已到关键时点,降息信号明确。 人民网发表的文章观点鲜明,认为目前“降息信号明确”。而昨天新华网相关文章的标题是《坚守稳健,定向发力》,文中观点也很鲜明,认为现在还没到降息的时候,目前可采用的微调手段还有很多。 人民网、新华网两大网络媒体针对是否降息“打擂台”,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9月16日,两家媒体也以截然不同的观点对垒,其中的火药味儿更浓。新华网16日发表文章为降息观点定性,“这是不信任改革”。文章指出,伴随着8月份若干经济数据的公布,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悲观论调再次抬头。新华网文章对主张降息的声音持批判态度,认为预测降息是没有看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 同一天,人民网发表题为《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的财经评论,文中指出,“市场对于央行降息、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反对意见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对改革不信任的高度”。两家重要网络媒体针对某一重要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不同看法,实属罕见。 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水平的调整将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最终会影响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利率降与不降,两种观点猛烈碰撞的背后,反映的是目前高度敏感和复杂的经济形势。最新公布的8月经济金融数据表现不佳,甚至有人用“失速下滑”形容,这表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同时,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完全显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经济下行”呼唤货币宽松,“产能过剩”则要求货币从紧,矛盾的现实引发观点的对立。 货币从紧派咬定“新常态”不放松,认为不能对经济数据的波动过分敏感,要保持总体稳定的货币政策,目前的优先方向是尽快完成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认为中国不能再走以强刺激政策熨平经济周期这条“饮鸩止渴”的老路。货币宽松派则认为,市场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没有必然关系,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本意应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下,即便实行定向宽松,资金也不会再跑到产能过剩的重化工及房地产行业。 从紧派和宽松派都有支持己方观点的经济理论依据,同时也都有各自看重的现实基础。从紧派看到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必须看到“四万亿”的前车之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反应,加剧了产能过剩。宽松派看到的则是美国的“他山之石”,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借贷成本,最终迎来经济缓慢复苏。更重要的是,目前美联储已着手收紧货币,这为中国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必要进行重大调整?这个问题与楼市、股市、物价、就业等民生现实密切相关,值得公众关注。真理愈辩愈明,各路媒体围绕是否降息问题的激辩也十分必要。同时应注意,对经济政策的解读不能泛政治化,否则不仅真理无法辩明,还可能绑架政策选择,给经济发展徒增束缚。 |
相关阅读:
- [ 09-19]回购利率大降表明不会降准降息
- [ 07-16]央行为何一月两降息
- [ 07-06]再次降息彰显实体经济饥渴
- [ 07-06]央行降息释放改革破冰信息
- [ 06-08]降息并非救市“灵丹”
- [ 05-12]降息未必是应对通缩良策
- [ 11-28]“非常”降息,中国再成全球救市领跑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