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小猪唏哩呼噜》,最近被质疑“适合做儿童读物么?”10月3日,网友“@陆伟的胶片”(认证为“江苏广电总台节目制片人陆伟”)在微博贴出《小猪唏哩呼噜》一书第129和131页的截图,其中讲述了一只豪猪与一只小猪向猩猩经理买水果的故事。文中,豪猪告诫小猪,要给猩猩经理送红塔山牌香烟“意思”一下,才能买到又好又便宜的水果……“@陆伟的胶片”向春风文艺出版社发出质疑:给孩子看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儿童版的社会生存手册吗? 显然,童话中“送红包意思一下”的内容,引起了陆伟对儿童教育的焦虑。但是,这条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很少;《南方都市报》会选择这条微博作报道,应该也是认为儿童教育问题会引起关注。但是,在新浪网社会新闻板块里,《南方都市报》的这篇报道,点击阅读和评论的人都不多。是人们不重视儿童教育问题?还是其他社会新闻更刺激、更能吸引眼球?或者,现在小学生为当班干部而“贿选”都不算新闻了,很多家长为了跟老师搞好关系而“意思意思”,对孩子来说已经不是秘密。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童话里这点内容只能算“小意思”了。 但是,陆伟的质疑,对儿童文学创作者、出版者,甚至阅读者,仍然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儿童读物中能否出现负面内容?负面内容对儿童是否一定会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一个童话故事是必须由若干情节构成,所谓情节,就是一个个矛盾冲突,若故事里只有正面一方,所有内容都属于正能量,就无法构成矛盾,也就没有办法写故事了。 负面内容是否会对儿童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负面作用而在什么情况下不会?一方面,这是一个“怎么写”的问题,也是一个“怎么读”的问题。一位网友跟帖说,如果小猪在豪猪和猩猩经理的“指点”下,从此就变坏了,才可以说作品有负面引导作用。而作品并没有这样写,小猪仍然保持着善良的内心,就不能指责作品教人学坏。虽然结局也未必是评价作品的唯一依据,但这位网友根据作品整体作出评价,这样的解读方法至少比断章取义更恰当。如果作品中有一个“负面”的片断,就等于这个作品也是负面的,连安徒生都没法写童话了。 还有一位网友则是跟儿童读者作了换位思考,他说,说不定小孩子不会太在意这个内容。这是一种更客观的思考方法:我自己这样看,别人是否也这样看?人的欣赏心理、认知方法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成人和儿童的区别更大。成人更应警惕以己度人越俎代庖,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儿童的感受。昨天看到这个报道时,正坐在浙江省儿童文学年会会场里,听刘绪源讲儿童情绪、情感及认知、审美心理是如何发展的,觉得很长知识:不是只要认字就会欣赏文学作品的。 有人关注儿童文学是好事,但外部环境过于苛刻、严厉,也会抑制作者的创作。唯一的办法,还是那句老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繁荣文艺,是最好的“意思”。 |
相关阅读:
- [ 07-02]我们该如何“消费”明星?
- [ 02-17]评奖经济学
- [ 01-09]东欧新兴小镇魅力何来?
- [ 10-11]网络围攻夏健强是一种堕落
- [ 09-13]《穿越火线》:战争纪实与烽火童话
- [ 09-06]大黄鸭是“小伙伴”美丽童话
- [ 07-26]让黑暗童话远离孩子
- [ 07-19]任何“黑暗”都是我们对孩子的愧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