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二年级某班的小学生们,收到了一份内容难让他们接受的反堕胎刊物。在这份语文老师发放的刊物中,充斥着大量人流、堕胎等词汇,还有大量死婴及残肢图片,有家长称自家孩子看后被吓得想哭。昨日,该报一名发行人员称,目前仍可找与该报合作的中国反色情网一位负责人夏女士购买这份特刊。夏女士表示:“我们都是公益宣传,我个人认为相关知识的宣传进小学也未尝不可。”(11月5日《新京报》) 虽然这40余份反堕胎刊物已经被收回,当事老师也受到了批评教育,但是,所谓的“夏女士”的话还有待商榷。长期以来,我国的性教育比较短缺,可以说,一直处在一个“保守”期,可喜的是,学校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性教育需要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热爱公益,将所发反堕胎刊物带给孩子们的家长阅读,宣传反堕胎的思想……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好事。但是,作为老师,将这种“版面头条大标题均出现人流、堕胎、死亡以及流产等血腥字眼”的刊物,直接发到二年级的小学生手里,此做法实在欠妥。以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你不是等于直接给他们宣传“反堕胎”观念吗?再者,别提“反堕胎”了,他们知道什么是堕胎吗? 中国的孩子向父母问了几千年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最常见的的回答有:捡回来的;河里捞上来的;石头缝里钻出来的……还有最意味深长的一种: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至于给孩子解释性器官及其功能,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这一问题逐渐敏感化、保守化。 等到上了学,老师也故意避开这一话题。笔者当年上初二的时候,生物课本里面有讲关于人体生殖器官的一节,我们的生物老师压根没上,让出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学。现在想想也好笑,不过在当时,这种现象也已经见惯不怪了。但是,如果像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二年级某班那样,老师突然发一本关于宣传“反堕胎”的刊物,一时间让人怎么接受?何况还是二年级小学生,不“吓得想哭”才怪呢。 虽然说,“反堕胎”是对生命的敬畏,但是诸如“我从哪里来”这种最基础的性教育问题都没有科学地普及给孩子,一下子就上升到“反堕胎”问题上,是不是操之过急了?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开明、开放,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注意不去刻意宣传或者避开。因为性教育也是正常教育的一种,不要将其从其他教育中凸显出来。如果像“夏女士”所言,“相关知识的宣传进小学”并不是“未尝不可”的问题,要考虑到“相关知识”的内容是否适合相对应的受众,尤其是还在一个性教育保守期。 |
相关阅读:
- [ 11-05]小学生性教育“尺度”过大了吗?
- [ 09-03]少年网上找“小姐”被骗源于性教育缺失
- [ 03-17]性传播式的性教育风化了人性本能
- [ 01-17]林志玲不是性教育缺失的挡箭牌
- [ 01-16]“活捉”林志玲能“解放”性教育?
- [ 12-20]性教育由表及里需要社会支持
- [ 11-28]最热门性教育课程“秒杀”出了什么?
- [ 11-26]如何改良学生性教育的生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