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阅读过10万的“正能量”文章,大意是说:一位农民工在火车上遇列车员查票,但他出示的是儿童票。面对女列车员的质问,那位农民工说自己是残疾人,但他没有残疾证,所以只能买与残疾人票价一样的儿童票。为证明自己没撒谎,他还脱掉鞋将半个脚掌给大家看。但是,女列车员和闻讯赶来的列车长坚持要他出示残疾证,否则就得补票。农民工很难堪,因为就连买儿童票的钱还是工友凑的。这时,车厢内一位长者站出来帮他解围,质问列车长有没有“男人证”,再质问女列车员有没有“女人证”。对方语塞,车厢内掌声一片。 这篇文章能够在网上疯传,想必有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但是我并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感到有点恶心。不仅因为这篇段子文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诋毁(老乡凑钱只买得起儿童票),也不仅是其中的逻辑硬伤(列车长可以掏出身份证证明自己是男人),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厌恶这种“关爱农民工”的调调。 时常有一些与农民工有关的文章,泛滥于网络。微信上有很多“鸡汤文”,论坛中也有很多热门照片——农民工一身邋遢地缩在公交车的角落,发布者说“他担心把座位弄脏,于是一直蹲着”,点赞者纷至沓来;或是发一张农民工在工地干活的背影,发布者说“这才是我心中的英雄”,热血青年奔走相告。 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当然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但是,很多人恐怕从未想过,农民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关注和关爱。他们不需要那些示好性、表演性的“关爱”,更不需要一些人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和段子、“消费”他们的苦难和困顿。 这个社会欠农民工群体的,绝不是几滴眼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最大的伤害,也绝不是几个冷漠的眼神。如果说“歧视”,恐怕没什么比“农民工”这个词本身更具有歧视性了——从未听说“城市工”“大学生工”,为什么要有“农民工”? 但称谓上的歧视并非是最伤人的,问题的关键是,一些政策层面的歧视与权利缺失,才是对农民工最大的伤害。近些年,有一些地方政府时不时为图城市治理的方便,出台政策“清理低端人口”,农民工群体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同样,一些地方政府不断收紧入学政策,农民工被迫与妻儿分居,这也是一种直接伤害。 当然,一些网络文章对农民工的讴歌,主观上可能并无恶意。但我们应该明白,这种脱离现实的温情,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反而可能在客观上使得农民工的形象更加固化、标签化。有功夫飙泪,还不如多关心一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子女就学等问题。用民意去影响政策,才是普通人对农民工最好的关爱。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