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法治中国需要众人拾柴

2014-12-19 08:55:19 舒锐等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有人说,上海法官邹碧华之所以受到整个法律界的尊敬,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他所分工主管的上海司法改革试点有关,与当下“法治中国”建设有关。就在他离世前后的一周,复旦投毒案二审的子夜激辩,聂树斌案的异地复查,呼格案的沉冤昭雪,让人们既体味到司法改革的紧迫,也感受到司法改革的前行。而继今年6月经中央批复通过试点方案、上海成为全国司改“排头兵”后,半年来,又有6个省市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获得中央批复同意。无论从力度还是广度看,司法改革正在更大范围内积极有效地推开。

改革的千针万线,最终要靠担当者牵引。十八届四中全会给司法改革注入强大动力,激荡起人们的法治梦、中国梦。面对这样的改革大潮,能否把握历史机遇、凝聚社会共识,如何推动司法改革、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律界人士认真探讨、积极探索,也需要上自国家下至个人的同心向力,构建起共同体意识。这,或许正是我们要从“邹碧华现象”中汲取的可贵力量。

——编者】

合力啃下司改“硬骨头”

舒锐

很少有哪位法官在离去时,能够像邹碧华法官这样得到如此赞誉和惋惜。这当然与邹法官个人学识与人品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司法改革的关注。

邹法官是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主要“操盘手”,而上海正是全国司改的排头兵。“出师未捷身先死”,人们为之发出“船到江心,操桨者骤然沉默”的感叹。实际上,法律人惜碧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对司改的思考,甚至是忧患意识。

新一轮司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四中全会更对司法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今天的司法改革,涉及诸多“硬骨头”,改革已不可能如改革初期那样受益者广泛,必然触动部分既有利益。改革就是保护合理利益、剔除不正当既得利益。司改就是要让法律共同体得到保障与尊重,让普通民众得到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

知易行难,案多人少、待遇低、压力大、得不到尊重,这是不少法院工作人员的直观感受。如果说,邹法官是为司改献出生命的第一人,那么我们必须警醒,不能让更多可敬、可爱的法官们以离开法院的方式为司改牺牲。而这需要靠职业保障、职业前景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司改成功不能通过法院一家之力而得以实现,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干将莫邪,投炉问剑;碧华尽瘁,献身司改。司法公正高效是关乎全体人民福祉的事业,但愿碧华法官的逝去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司法改革应有的重视,让我们携手将其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以慰天灵。

(作者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

建立改革者共同归属感

宋通

邹法官去世后,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他说过的一句话,颇能引发我的共鸣和思考。他认为,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这提醒我们,在法官与律师之间,是不是除了“对抗”,还可以有“相惜”?而这种相惜,或许正是建立改革者之间共同归属感的体现。

在我的律师执业生涯中,与法官、检察官打交道可谓数不胜数,同行之间交流时,最常慨叹的,就是律师办案不易。一方面,是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律从业者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法官和律师的关系。邹法官的离去之所以在律师界引起震动,甚至包括许多未曾与之有接触的律师,就是因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跨越本职的法治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司法改革之路漫漫,需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以及职业立法者、社会法律服务者等在内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一起为之努力和奋斗。法治文明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完善是法治社会运行的载体。没有法律职业共同体,何谈法治?法治不成熟,亦难有发达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律师界对邹碧华法官的悼念和称赞,让“法律职业共同体”曙光微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新一轮司改的大背景之下,构建一个趋于成熟和发达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必将成为司法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一步。

(作者为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行政与政府法律顾问业务研究会主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