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投入与成果的“差价”都去哪儿了
2014-12-23 15:34: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但科研领域乱象丛生: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不仅大大影响科研活动,也使科研投入效率低下。(12月22日 新华网)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这些事实的背后彰显的是我国科研领域丛生的乱象: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正是这些乱象“克扣”了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果。 科研风气“浮躁化”吹散了“差价”。一方面,科研活动的“论文导向”使得科研成果以发表论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成果能否转化收到忽视,造成了近乎是“纸上谈兵”的无用效果;另一方面,除了经费分配看地位,科研可就的获得者也是按照牌子、帽子、位子分配,能够拿到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大多是“学术大佬”,少有年轻人,形成了“官大学问大”的恶性循环。 项目申请“行政化”消弭了“差价”。“立项脱离市场”、“重立项、轻评测”等问题使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虽拿到厚厚一摞项目申报表,但是科研实践要么是“虎头蛇尾”,要么无法做精做细拿出能够有实际用途的成果。 经费落实“功利化”侵吞了“差价”。“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是最普遍的问题,科研经费七成按照牌子、帽子、位子分配,三成“撒了胡椒面”。“300多万科研大军写论文,仅有万分之几的科研经费用来做产品。”科研不是围绕市场转,而是围着经费转、围着部门转。这种扭曲的体制是困扰科研创新的根本原因。 这些乱象不仅大大影响科研活动,也使科研投入效率低下。我们既然弄清了投入与成果之间的不等比例转化部分的去向,就要以强硬的措施将其拿回。一方面,在项目申报、经费分配环节减少行政官员、“学阀”“学霸”的干扰;另一方面,变“以论文为导向”为“以产品为导向”,加强科研与经济的关联度。实现科研投入与成果之间的最高效率“转化”。 |
相关阅读:
- [ 10-24]科研经费高投低产症结何在
- [ 10-20]研究所,为何不看好你的“金苹果”
- [ 10-11]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刻不容缓
- [ 08-12]警惕“学者型贪官”的隐性腐败
- [ 07-28]别再唱 “都是制度惹的祸”
- [ 06-10]院士评选理应杜绝政府“推荐生”
- [ 06-04]降低绿卡门槛可伴随完善移民法
- [ 06-03]评价与利益叠加导致科研诚信滑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