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老农民》启迪“主旋律”如何叫好又叫座

2015-01-29 08:45:51 白靖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越是主旋律文艺作品,越不能“曲高和寡”,越要贴近群众。主旋律文艺作品可以兼顾社会价值观培育和市场效益,关键要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

在抗日雷剧、穿越神剧以及婆媳矛盾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以农民为主题的60集主旋律电视剧《老农民》,在前不久成为一匹荧屏“黑马”,甚至还坐上了收视率排行榜的头把交椅。《老农民》的上佳表现,让圈内外众多人士大呼意外。这部“叫好又叫座”的标杆之作,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通常来说,主旋律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比一般文艺作品更善于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传递正能量。按理说,这些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没有理由不赢得公众的赞誉。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主旋律文艺作品,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甚至“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窘境,往往是创作者不遗余力地写、拍、推广,而市场反应却很冷淡,想看、爱看的人寥寥无几。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些主旋律作品之所以“不受人待见”,归根结底都与不会“讲故事”有关。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好故事,但有些文艺作品却只有苍白的情节、空洞的说教、刻板的呈现,如何好看得起来?在一个文化消费选择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又如何不会被冷落?

回到《老农民》这部主旋律电视剧,老、中、青观众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打破了主旋律电视剧品质不佳、收视不高的刻板印象。这充分说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不冲突,主旋律文艺作品并不一定“曲高和寡”,并不一定就远离大众、远离市场,而是完全可以做到“叫好又叫座”。

文艺创作如何复制《老农民》式成功?首要一点是坚持正确的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农民是保证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付出了巨大牺牲,遗憾的是,以往极少有创作者将目光真诚、温暖地对准他们。这部电视剧,将农民的特点与时代进程联系起来,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将三农问题与公众的共同关切结合起来,让每一帧每一格都厚重而生动。

纵观近些年出现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要么歪曲、丑化农民,要么软化农民,或是热衷于家长里短、打情骂俏,把农民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真正进入他们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精神诉求的作品,少之又少。《老农民》牢牢把握创造导向,没有为了收视率而放弃原则、媚世媚俗,这在当前的电视剧市场中其实并不多见。

其次,文艺作品要想“叫好又叫座”,必须充分尊重文艺规律。一是要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编剧高满堂对创作主旋律文艺作品颇有心得,他认为“一味高大上,只顾说教、灌输、教育下一代,没有人喜欢看”,“文艺作品要先有意思,后有意义;先艺术,后思想”。在创作《老农民》之时,他是正是遵循了这些规律。因此,即便《老农民》横跨新中国成立后60余年的历史,其叙事也一点都不呆板。

二是要尊重文艺市场的规律。文艺创作和文艺推介,必须“两条腿走路”。然而,以往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主旋律作品时,误以为只要能“对上交差”“领导满意”“拿几个奖”即可,对市场和受众的重视相对不足,其结果是文艺创作之路越走越窄。相比之下,《老农民》值得其他主旋律文艺作品借鉴之处在于,无论是选角、包装还是营销,它都摸透了文艺市场的规律,懂得如何让观众爱看。。

再次,文艺工作者要想讲好故事,要重视从基层一线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高满堂曾为“做一部剧走几千公里”,为了创作《老农民》,他曾历时5年前往6个省份的农村调研,为讲好农民故事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在此基础上,他精准地选取了多个历史节点,并真实还原了这些节点上农民、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状态。从市场反应来看,观众的确从剧中人物的故事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波澜壮阔。

此前,另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智取威虎山》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票房高达8亿多。其取胜法宝也在于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善用新时期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用现代拍摄制作手段讲好故事。

《老农民》和《智取威虎山》充分说明,主旋律文艺作品可以兼顾社会价值观培育和市场效益,关键要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中国需要高质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文艺创作需要改变“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妨以《老农民》为标杆,尊重文艺规律,走出咖啡吧、空调房,深入基层一线去“收割”鲜活生动的好故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