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三大门槛 让慢行跨厦门岛
2015-02-11 09:54:30 来源:东南网-海峡导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大卫(化名),一名骑行爱好者。日前他踩着自行车,上了厦门大桥。而包括厦门大桥在内的厦门四桥一隧,均禁止非机动车通行。尽管禁行,但每日仍挡不住“大卫”们的私闯。据相关统计,每天违规上四桥的非机动车有近千人次。不过,在大卫看来,违规上桥是一种无奈。眼下,厦门正大力推广低碳出行,岛内外都在建设慢行系统,但唯独在跨岛通道上,厦门缺一条慢行廊道。(2月10日《海峡导报》) 缺少跨岛慢行廊道,却挡不住爱好者跨岛骑行的欲望。私闯禁关者有之,借助公交来回载运自行车者有之。前者危险,后者麻烦,岛内外慢行系统肠梗塞,实在让人心堵。笔者以为,能否打通慢行廊道,摆在管理部门面前是三个绕不过的问题。 一问,打通岛内外这段“肠梗塞”,有无必要? 也许有意见认为,不打通,可以凭借其他交通工具进出岛内外;不打通,岛内骑着不过瘾,依然可以在岛外再租再骑。可话不是这么说。没有慢行系统,市民依然能够出行,城市大力推行慢行系统又干吗?不是为了低碳,为了方便吗?而打通可以更方便,更低碳。 再者,不是大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吗?当下,为满足骑行梦,要冒着违规与安全的双重风险强行闯关,或者要把自行车从公交搬上搬下的,这像啥一体化? 更何况,一体化不仅是口号,它已是一部分市民的生活质量所在。不少人买房或者租房在岛外,而工作在岛内,或者相反。如果没有一体化,就没有他们的便利。 甚至可以说,不少人就是在一体化的口号和期待下选择了跨岛生活,如果现在一体化在实际问题上退缩,让他们情何以堪?而接下去的一体化甚至同城化,又如何推进? 因此,第一问题就是要认识到慢行跨岛的重要意义,将心比心,体会民众的需求,并放眼城市发展的大格局。 二问,政府部门是否舍得出资? 也许,从资金角度看,这只有付出没有回笼。然而慢行系统低碳、便民的意义非金钱所能衡量。万事开头难。从第一个公共自行车系统从海沧出发,这才一年多,厦门岛内外慢行系统蓬勃发展,广受赞誉。可以说在打造慢行系统上,政府毫不含糊,已经作出很大投入。而岛内外这段“肠梗塞”,据说不会超过10公里,这大头都出了,不至于在这小头上踌躇吧? 三问,倘若慢行系统进入跨岛战略,面临的阻碍有哪些?是技术,还是道路?相关的系统或者规定要做出哪些调整? 那就是技术问题了,希望公众有关公共自行车的“跨岛”期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全盘审视之后给公众发个声、回个话。 让生活慢下来,有足够的心情闲看一路风景。岛内外慢行系统能否无缝对接,是衡量一体化的又一把标尺,是检验厦门慢行系统的又一个标识,更是检验城市休闲品质的又一块试金石! |
相关阅读:
- [ 02-10]安全不该成“跨岛慢行”的拦路虎
- [ 12-12]重建慢行系统,“提质”比“加量”更重要
- [ 11-03]“慢行系统”应成新规划“标配”
- [ 06-14]慢行系统 城市的人文符号
- [ 04-23]壮大“慢行族”,配套需抓紧
- [ 01-26]宜居城市离不开“慢行系统”
- [ 11-15]福州慢行系统惬意生活的路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