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基层教委主任说,他们的改革将突破每个中学对教师的单位限制,教师的优质课在区域内供学生们自主选择。他认为,这样可以激发某些教师被压抑的潜质和积极性。此举直接指向人,高度关注人,可谓教育改革的妙招。 以人为本,在教育界被广泛认同。这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应该说,许多教育改革也体现了此意。稍远一点儿看,高考时间从7月改为6月,近处看,大学自主招生改在统一高考之后、录取进行之前,都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切身利益。这样“见人”的改革还有许多。 但是,也有一些改革见物见制度较多,对人的关注较少。 笔者到一些地方采访,发现一些乡村中小学校舍内外装修得挺漂亮,并且配备了计算机教学设备,校园环境也很好。但是,深入了解,得知学校却留不住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以至于音乐、美术、信息等课程开不起来。个中缘由,恐怕有对人特别是对教师待遇重视不够的因素。 又如,县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流动制度,制度设计初衷很好,就是为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许多地方也非常尽心,把县城教师流动到乡村任教的经历作为升职务、评职称的必要条件。然而,许多教师身到乡村了,心却没有完全到,还牵挂着在县城的家庭、孩子甚至学校。这里面既有教师本人的主观因素,也有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总之,制度和政策应该多些人性关怀,少些“刚性”“冷性”规定,尽可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在乡村中小学教书,尽量避免“磨洋工”现象。 教育改革先见物见制度,纵向看,是一种进步,而且,改革也确实需要次第展开,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许多制度设计也有对人的因素的考量。但是,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们理应更多地关注人。现实中,许多教育部门、校长都认识到了人的关键性。比如,有的地方和学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需要人来执行。关注了教师,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就有了保障,关注了学生,学生遵照守则、规则行事就有了保障。否则,再好的制度在现实执行中也会打折扣。 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是做好工作,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同理,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也需要把目光、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回应他们的关切,考虑他们的利益和感受。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上上下下都很关注,其着力点有许多。但愿我们见人见物,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这样,各方同心共努力,教育改革便会更好地呈现活力迸发、新颖和谐的景象。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12日 18 版) |
相关阅读:
- [ 11-19]“天价学区房”现象警示教改路径
- [ 09-05]公平与多元的教改值得期待
- [ 08-06]深化教改才能根治教育乱收费
- [ 08-05]教改的希望在一线师生
- [ 06-09]莫让教改“新政”演变成“楼市先行”
- [ 05-27]教改20年,台湾教育步入正轨
- [ 05-23]教改新政,要经得住阵痛
- [ 04-14]“天价学区房”启示教改大棋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