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真诚的“送温暖”自会感动人心

2015-02-17 07:39:01 李杏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又到新春佳节时,按照以往的惯例,各个地方都开展了春节慰问活动,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早在节前一个多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通知要求,确保全国人民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扎实做好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家中。

长期以来,官方“送温暖”活动可以说是度春节的“标配”,常见的形式是领导干部探望和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年货改善生活,保障他们能过一个富足、温暖的春节。近年来,“送温暖”活动依然在继续,可在群众中的反响却似乎不那么热了,不仅像是“降了温”,对“送温暖”的质疑甚至诟病之声也多了起来。

实惠又贴心的“送温暖”为何在某些地方变得不受待见?究其原因,在有些群众的印象中,“送温暖”或已沦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以“送温暖”之名送几斤大米、几壶油,临时的帮助既不能彻底改变困难群众的境遇,又容易被一些干部利用来作秀,这种形式不要也罢。

不得不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些明显不用心的“送温暖”哪里糊弄得了群众。声势浩大地“下基层”,“张冠李戴”慰问困难户,“蜻蜓点水”般扔几包物资,忙着给领导拍照摄像,把群众当成“背景道具”。原本充满善意和关怀的“送温暖”,硬是被一些作风不正的干部念歪了经,蒙受“虚情假意”的恶名。

“送温暖”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好好过节,在家家户户都团圆欢乐的日子里,尽可能不让一个家庭因为贫困而“落单”,不让节日的气氛放大他们的孤寂与困苦。诚然,一次慰问或许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送温暖”所要扮演的更多是解燃眉之急和传递人情味的角色,本身并不承担解决贫困等人口、经济问题的功能。

“送温暖”甚至也谈不上什么“制度”,相比于有法律法规约束的各项社会救助机制,“送温暖”重在一个“情”字。在中华文化圈中,春节慰问活动都是一项传统,而“送温暖”的内涵也体现着党的群众路线方针。从官方到民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让人感到被重视、关心的点滴帮扶行为,感动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不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送温暖”依然是符合中国文化习惯和基本国情的合宜形式。

眼下,“送温暖”的主体是政府,要兼顾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其资源和能量相对有限,而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也加入到“送温暖”的队伍中,为农民工购买返乡车票,邀请春节不回家的学生、员工吃“团年饭”等等。要让社会充满温情,就要找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探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形式,以真诚之心和务实之举惠及更多人的生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