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政协经济界驻地接受记者专访,就公众关心的领导干部审计、国企央企审计改革、养老金和土地出让金审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董大胜表示,对中企境外投资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审计,而在审计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五成为虚报。(3月4日人民网) 干的多不如报的好,由于“吹牛不上税”,导致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虚报谎报财政收入。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情况下,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气球越吹越大,一任比一任吹得厉害,地方政府的财税增长造假徒然变成了一些官员们击鼓传花的游戏。以至到了五成为虚报的程度,出现了财政收入年年递增的“可喜”现象。不仅使政府部门自己背负了越来越重的包袱,也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严重的是会破坏国家财政的合理调配使用,长此以往,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总体发展。 弄虚作假是阻碍、破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民间有言,“吹牛不上税”,说的就是信用成本太低。统计腐败不同于其他腐败,几乎是无风险的,这无异于对造假的纵容。因此,要防止虚报财政收入虚报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吹牛上税”。当然这个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而是说要让吹牛者付出代价。 首先,对于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出现“猛超猛涨”、“屡次屡高”的地方进行核实,如发现有虚报的问题,虚报部分实行“提成上缴”,如果这样,“高空走钢索”的把戏必然会立马收场! 其次,有关部门制定明确的问责机制。有关部门要组织好地方财政收入的审计和监管。只要真正发挥对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查职能,让政府收支更加阳光透明,才能从根本上狠刹政绩虚报的歪风。在政绩考核方面,考核部门要结合审计部门的数据,严格制定考核目标和任务,从多方面为地方政府执政提供参照,真正做到财税增长于GDP同步增长,将注水数字挤空挤干,最大可能打消“数字出官”的侥幸。 另外,要对虚报财政收入的地方领导采取法律惩治措施。“弄虚作假”之于“统计”,事实上是一种“谋杀害命”,将反映客观真实的“统计”,蜕变为一种可任意编造的“算计”,其谋害可能远不止于统计本身,各种依赖统计的政府决策、政策的真实可靠性同样难以置身事外。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反映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毫无疑问,统计造假是一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不仅要追究其行政方面的违规责任,不但不能重用,更要穷究其在刑法层面的刑事责任,要根据《刑法》《统计法》的规定对其依法处理,让造假者付出他原本想象不到的代价。 |
相关阅读:
- [ 03-16]高速收费岂能虚报里程?
- [ 02-23]怎么又玩虚报平均工资的把戏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