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以三大支柱加码民生改善

2015-03-06 07:59:06 北青报特约评论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提高收入、社保医保、教育培训、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除去政府的决心及执政理念更新,都离不开增加公共预算投入,其重要的前置条件是,政府要有更多的钱可用。】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昨天召开,今年全国两会由此进入高潮。出席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比往年更加关注民生改善,会前媒体对今年两会民生热点、焦点话题的预测,与代表、委员的实际关注高度契合,而会内外舆论对今年经济增速的关注度,似乎比去年进一步淡化和淡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下午由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答的新闻发布会上,如何实现“保七”的目标,依然是与会媒体记者高度关切的核心话题。

尽管实现了“保七”未必就能同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但若未能实现“保七”,多数民众定会直接感受到欠幸福。提高收入、社保医保、教育培训、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除去政府的决心及执政理念更新,都离不开增加公共预算投入,其重要的前置条件是,政府要有更多的钱可用。政府的钱主要来自税收,只有确保经济继续稳健增长,政府用于民生改善的公共投入才能水涨船高。明乎此,以“保七”为基点,今年加码民生改善,有赖于三大支柱的有力支撑。

第一是底线支柱。增加民众收入、调整存量结构、纠正分配不合理状态是个慢活,增加收入今年仍须做足“增量文章”,而扩大就业又恰系最可靠、最能立竿见影的抓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新增就业1000万人,要实现此目标,按现阶段经济结构,GDP每新增1%,大体可新创就业岗位160万个,拿此数据乘以七,倘若今年经济增幅真能实现“保七”,大体可新创就业岗位1120万个,就算这个就业目标能如愿实现,那也是颇有些“惊险”的紧平衡。所以,力争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绝非可有可无,而是确保有效就业也即增加民众收入的底线目标。

第二是投资支柱。去年4月份后,中国事实上已经持续施行经济刺激措施。尽管此轮投资刺激不像2009年那样启动“大水漫灌”,而是专注于“精灌”和“滴灌”,但诚如徐绍史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言,仅中央政府层级,就已陆续推出七个系统性工程建设“投资包”以及六个民生改善“投资包”。坦率讲,假如去年从二季度起未能及时推出上述十三个大型“投资包”,全年7.4%的经济增幅肯定会泡汤。

需要正视的是,去年十三个大型“投资包”吸纳社会资本尤其是私营资本的效果明显欠佳。这一方面是因为赢利预期明确的好项目偏少,令大量社会资本因担心“被套”而继续观望,不敢轻易接盘;另一方面,扩大投资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在税收、信贷贴息、土地供给等关键环节,“部委梗阻”(譬如用地指标)、“中梗阻”(包括地方梗阻和地方部门梗阻)、“下梗阻”(实际办事人员的梗阻)依然普遍存在,而且越往下越甚。政府及各类国企大多舍不得拿出好项目来与社会资本分享,最令社会资本感叹纠结。

第三是低成本创业创新支柱。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徐绍史的答记者问,都用大篇幅强调政府大力支持创业创新,而在具体落实层面,创业创新者仍感到,政府承诺与落实之间存在诸多有形无形的沟坎。比如,降准、降息所释放的流动性及融资成本下降的利好,仍有相当部分未能用在具体的创业创新项目上。再如政府减税、定向扶持所形成的实质性利好,也未能首先满足创业创新的急需,导致大量政策资源未能用对地方,造成令人痛心的“转移式消耗”。支持创业创新,把政策资源用好,为“保七”提供足量的增量产出,使其明显抵消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带来的经济减量,政府要深化自身改革,通过改革下真功夫、长真本事。

加码民生改善力度,回应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破解的难题远非上文所及,但首先致力于“保七”,率先破解以上三大障碍显得尤为重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