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安徽省教育厅外事处处长耿尊芳从办公楼坠楼身亡,这是5月第一个星期内发生的第三起官员自杀事件。官员作为抑郁症患者中一个特殊而隐秘的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医生李恒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近三年因抑郁倾向就医的官员明显增多。很多官员有心理问题不愿主动就诊,担心这病影响仕途,一些“问题”官员只是私人介绍,不走医保,怕医院泄露秘密。(5月12日,新华网) 一个星期之内,已经连续发生了三起官员自杀事件,这样密集的自杀行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回顾以往的官员自杀新闻,我们会发现,除开一些畏罪自杀的官员之外,还有一些正值壮年,也处于自己仕途的上升期的官员,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专家对于他们的离去给出的说法是:“抑郁症”。 但是,对于官员“抑郁自杀”的说法,不少的民众却并不买账。尤其是在专家的言论已经贬值,反腐风暴持续劲吹的大社会背景下,民众更愿意去对“抑郁自杀”的官员做“有罪推论”。不是因为担心贪腐行为暴露,官员为什么要自杀呢?不是自己心中有鬼,官员怎么会患上“抑郁症”呢?这是民众经常会对“官员自杀”进行的追问。 当然,不可否认,在“抑郁自杀”的官员中,确实存在一些贪腐分子,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人世,逃脱法律和舆论对他的惩罚。可是,这些官员毕竟只是少数,我们怎么可以犯下“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呢? 一些民众之所以会对官员“抑郁自杀”产生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在他们的心目中,公务员群体的烦恼只会来自于自己的贪腐行为。现在反腐日盛,这些官员便惶惶不可终日,成天提心吊胆,于是心生抑郁。如果,这样的理解公务员群体,那其实是一种误读。每一个职业都有每一个职业的烦恼,公务员也不例外。他们也要面对吃喝拉撒,也要面对家长里短,也会为晋升而苦恼,也会为工作而忧心。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足以让心理脆弱的官员患上抑郁症。而且,统计显示,重症抑郁有近15%的自杀率。因此,不要简单的将官员自杀,归为“畏罪而亡”,还需关照公务员群体患抑郁症的客观现实。 若是待查官员,抑郁自杀,我们还可以将其解读为“畏罪自杀”。可是,对于那些真患有抑郁症却又没有贪腐行为的自杀官员,我们还是进行“有罪推论”,那就万万不该了。现在都在提倡“以人为本”,人都死了,还需“以死为大”,死后还在舆论上对其说三道四,也不是对于死者该有的尊重。 官员“抑郁自杀”,有罪没有罪,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纪委的调查。在官方没有对自杀官员做出“畏罪自杀”的定论下,民众就习惯性地质疑,陷入“一看到官员自杀,就想到官员贪腐”的思维怪圈之中,何尝不是一种思想懒惰呢? |
相关阅读:
- [ 05-13]抑郁症官员自杀的痛点在哪?
- [ 05-02]患乙肝女生自杀留下一道教育疮疖
- [ 04-27]“闷死母亲后自杀”呼唤“喘息服务”
- [ 04-16]不要一看到官员自杀就想到“畏罪”
- [ 04-05]医生自杀不只是因为医疗纠纷
- [ 04-02]官员自杀不能“抑郁”了事
- [ 04-02]官员抑郁自杀,你所知道的大多是错的
- [ 04-02]抑郁症为何成自杀官员“流行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