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践行权责共担、义利并举的新做法,追求美美与共、和谐共进的新前景,它穿越古今、连接中外、胸怀世界、放眼未来,使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升华到新的历史高度,也使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气韵丰满、根深叶茂。“一带一路”将为中国梦和世界梦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构筑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开启新的航程。 一、“一带一路”升华了古老的丝路精神,使和平发展理念在新时期本固枝荣、根深叶茂 回望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跨越千山万水,将亚欧非大陆和海上许多国家点缀成线。商人、僧侣、学者、使臣络绎于途,丝绸、茶叶、瓷器、香料走进不同国家的宫廷和民间,宗教、哲学、音乐、礼仪文化相互激荡,各类见闻记载打开神秘的东西方世界大门,各国人民彼此相识相知。丝路为增进各国友好往来、促进贸易互通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一抹亮丽的色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共有的历史财富。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摆脱所谓“国强必霸”逻辑和零和思维的旧框框,确立并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理念,弘扬正确义利观,牢牢坚持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信念,牢牢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人间正道,牢牢坚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底线,审时度势,顺应国内发展需求和亚欧非多国人民发展愿望,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得到沿线60多个国家及一些国际组织积极响应。 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比,“一带一路”具备更坚实的现实条件。从人文历史看,丝路精神熠熠生辉,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一带一路”将延续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开启规模更宏大、内容更丰富、意义和影响更深远的新格局。从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推进,国与国的经济联系空前紧密,经济相互依存度继续提升,交通、通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从政治关系看,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东盟、上合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亚洲、欧洲内部经济融合步伐加快。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的关系稳步发展,彼此间各部门、各领域、各层次合作日益机制化、常态化,人员交流也达到较高水平。这些都为建设“一带一路”奠定了深厚历史基础,提供了牢固现实支撑。 二、“一带一路”是新形势、新常态下把握战略机遇期,造福各国人民的战略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从国际上看,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全球化空前拉近了国与国的距离,互联网进一步拉平了这个世界,国际社会正在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历史性变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这让“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有了更雄厚的底气。中国比以往更为需要也更有能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和全球经济布局。 “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众多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沿线国家许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开展铁路项目合作,签订自贸协定(区)等。目前,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 “一带一路”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有助于解决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问题,有助于我国从全球视野考虑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能源链发展,构建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将为沿线各国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它“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但面临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瓶颈,中国与沿线国家存在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促进沿线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作者: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责任编辑:杨发喜 王 寅 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陈文玲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深刻认识“一带一路”重大意义,就要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总额、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去年中国境外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工厂、中国市场、中国服务、中国流动人群的消费能力,正汇成一股强大力量。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更加看好和期待中国。据估计,今后20年内,全球需要57万亿美元投资于电力、公路、港口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到2020年,亚洲各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目前,世界银行的实收资本为22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未偿贷款仅有530亿美元,这对全球和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天量资金需求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中国充裕的资金和技术无疑是需求者的渴盼。 “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要求而生,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得到57个国家的响应。“一带一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一个古老大国的胸襟和风范在造福中国人民同时,必将造福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二、构建以“五通”为核心内容的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中国与更多国家携手建设以“五通”为核心内容的“一带一路”,形成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布局,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延伸至现代版的国际“大合唱”。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取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共识,构建沿线国家多层次政府间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规划项目对接的机制,形成趋向一致的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结成更为巩固的“命运共同体”。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推动沿线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国际骨干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区域间互联互通,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通达水平,把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结成携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将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自由贸易网络体系,拓宽贸易领域;共同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互补、互动与互助;共同探索新的开放开发之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步伐。共同推进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引导作用。在世界舞台上,一场“化蛹为蝶”超越意识形态的金融开放合作好戏正在进行。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中国更高层次的开放是获得包括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要使“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必须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碰撞,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具包容性的增长。 三、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是中国面对世界展开的“双翅”,必将飞向更加广阔的长空。 实现世界均衡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大智慧需要有大担当。中国倡导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了中国促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大智慧,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将证明,中国关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将给沿线国家和世界引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责任编辑:盛 玮 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 ■熊澄宇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理、气候、历史、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形态;几千年来,从游牧农耕到机械电子,从文字印刷到网络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交流互鉴的文明过程。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2014年,作为首例跨国合作成果,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开启了丝路成功申遗的起点。 两千多年来,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在这个时空坐标里,按照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强调中西相遇时所产生的复杂文化交流,帮助塑造多元特性以及丰富亚欧大陆的共同遗产”的目标,不论是扩展申遗的眼前任务,还是保护传承的长远需求,沿线各国在文明互鉴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文化交流的开放与包容。丝绸之路是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三大宗教的汇聚地,多民族文化的衍生地。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亚欧不少国家被尊为国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佛教分别由不同流派构成,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东西方世界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几乎都可以在丝绸之路承载的文明和宗教中找到根源。中华民族文化与沿线不同国家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共荣使这一地区成为联合国颁布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是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的,宗教是在包容和对话中前进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动中共生的。当今世界文化的冲突、环境的破坏、战争的灾难、贫富的差距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阻力。要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提倡文明互鉴和文化包容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为了达到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我们可以建构不同的对话渠道和方式,包括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不同学术团体的智库对话,以及宗教文化范围内的文明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开放,对话的结果是包容。开放和包容必定导致不同文明的并存互补,共生共荣。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经贸合作的互通与互补。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贸易产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香料、工艺品、金银器。这些都是具有浓厚文化元素的商品。在宋元之前,相比于三大宗教等西方思想文化的东传;东方文化更多的是以物质贸易的形式西进。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是宫廷贵族追逐的目标。在今天世界四大博物馆收藏的古希腊女神或古罗马女祭司的雕像上,无一不飘逸着中国丝绸的服饰。作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在欧洲成了上层社会的身份象征。一套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是皇宫贵族客厅的标配。 物质上的互通互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互鉴和融合。在丝绸和瓷器进入欧洲的同时,丝路贸易带来了西方的香料、首饰、金银器,引进了胡桃、胡椒、胡萝卜。如果说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给我们呈现的是异域风情,而近现代贸易则让我们见识了西方的钟表汽车和坚船利炮。今天“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而展开的。我们希望在经贸合作的过程中,找到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解读:新的贸易规则和新的国际秩序。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创新未来的互利与共赢。“一带一路”是历史遗产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经贸合作之路,更是创新未来之路。今天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已经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作了大的拓展和延伸。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今天“一带一路”的时空坐标。在这个背景和格局下,新的“一带一路”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未来之路。 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富足,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所有文明的共同目标。基础设施、商贸合作、金融平台,这些都是文明互鉴的内涵所在。互利共赢的核心既是经济建设,又是社会建构。所谓创新未来之路,就是互知互信,互联互通,互鉴互补,互利互荣;就是老百姓的心向往之,流连忘返,安居乐业。 毛泽东同志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段话是对今天“一带一路”愿景的形象解读。 中国是个大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近几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人民愿意丝路沿线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世界人民一道创造出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我们的目标是在民心相通、并存互补基础上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营造新的更加繁荣与和谐的世界文明秩序。这就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之所在。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发喜 王 寅 畅通信息丝绸之路 ■侯为贵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当前全球正在迈向信息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离不开信息化,加强“一带一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相关国家在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领域的互联互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 一、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正当时 信息丝绸之路提供的网络和信息服务,是全面支撑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基础设施,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力量。 信息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设施。中国有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要推动道路基础设施联通,还要打造信息丝绸之路。当今社会,人们日常的工作、消费、娱乐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毫不夸张地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基石。因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信息丝绸之路的建设。 沿线国家的通讯发展水平尚不均衡。目前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速不及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在固网宽带方面,由于缺失固定电话充分发展阶段,导致以光纤到户为代表的有线宽带发展严重滞后,进而使得大量以大数据流量为特点的互联网应用无法开展,因此这些国家具有强烈的升级需求。即便是中国,通讯基础设施同样具有很大的建设和提升空间。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评估,我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在80位以后。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 二、为畅通信息丝绸之路贡献“中国能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近9亿;有线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亿,其中光纤到户的用户达到7839万。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具活力的互联网经济热点地区。同时,以中兴通讯等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通信企业历经20多年国际化洗礼,积累了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市场经验。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有能力、有经验为畅通丝绸之路贡献“中国能量”。 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战略规划协调和对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难度大、项目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报周期长,而且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必然是由各国政府主导。中国早在2013年就发布了“宽带中国”的战略实施方案,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其他各国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战略规划。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有利于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战略规划相互对接,共同推动信息丝绸之路的畅通。 推进信息丝绸之路与互联网应用同步发展。畅通信息丝绸之路目的就是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道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快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网络社交、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等互联网应用在相关国家落地生根,让这些国家企业和人民早点享受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过来促进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建设,真正实现信息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