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媒治”的“吏治”有多靠谱?
2015-05-25 10:51: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南昌市近日出台《关于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考核的意见(试行)》,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为官不为”、“庸懒散”、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等问题,将考核等次评定直接与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市纪委查办督办的通报结果,以及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的“曝光”情况挂钩。(4月24日《人民日报》) 这则新闻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主流媒体的“曝光”与该市三大督办机关的通报批评并列,作为对所属班子和官员评价的依据,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少见,但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认可和运用“媒治”并公诸于众,还不多见。依笔者看,依赖“媒治”的“吏治”未必靠谱。 首先,媒体对官员的监督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行业特性,很难避免媒体和新闻人的选择性,它不是针对官员的专门监督机构,不可能像官方的组织系统和绩效管理机构,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班子和干部。如果把按新闻规律产生的新闻,作为评价干部的恒定要素,必定会带来评价的不客观,起引干部的抵触和不安。 其实,此规定必然激发当地市级以上媒体监督官员的热情,这里会不会滋生媒体行业的非理性,会不会澎胀当地官员的“媒体素养”和“公关潜能”,两者会不会形成某些合流,最终扭曲这一场有着美好愿望的“媒治”?已经披露的少数媒体的趋利行为,特别是媒体被某些官员利用的案例,可以证明这不是杞人忧天。 再次,该市让媒体曝光与官方通报享有同等效力,可以推断当地媒体未必有独立报导当地官员表现的保障机制。凡涉及市管班子和干部的监督报道,必然要与有关部门进行核实确认,这个过程能否不仰权力和权威鼻息?如果官方和权力不能超脱于舆论监督,而是运筹帷幄,就难脱“人治“的嫌疑。 不可否认,健康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吏治,公众也对此寄予期待。但把媒体曝光看得过重,说明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吏还没有进入正常轨道,还需要靠非常规手段来刺激。靠舆论倒逼给官员施压,这反而弱化了吏治法规在官员心目中的地位。一些主管干部考核和业绩评价的专门机构,就有可能成为媒体曝光的二传手,放弃和荒废合法的吏治手段。至于最有发言权的群众的声音,也可能淹没在媒体曝光的喧嚣之中。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