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的“抄袭门”也需打开看看
2015-06-01 15:28: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在英文旁白和舒缓的配乐中,一个身着飞行服的女生在教室醒来,漫步于校园,走过图书馆书架、面对着鱼缸、浏览古代文献、手术台边凝视、在派对上起舞、看到黑板上的手绘飞机……最后脱下头盔,露出真容。在这短短的4分50秒里,不可谓不符合校方对该片“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的定位,再来一个似乎不乏深意与文艺气息的片名——《To My Light》,一下溢出了国际感。 假如,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日的这部宣传片没有陷入“抄袭门”,那相比之下,国内好些高校的宣传片就显得特LOW了。 校领导致辞、知名校友、荣誉奖项、科研项目、文艺演出、花草树木……这是比较常见的高校宣传片的内容,既严肃又同质化。甚而,近两年一些高校热衷于打“美女牌”。2013年6月,“人大女神”突现在学校的官网主页,官网的访问量短时间内急速上升,一度瘫痪。此外,“师姐加空调”、“学姐在等你”等招数也频频亮相。虽说一反传统,但“卖俗”之声也不绝于耳。若与《To My Light》略作比试,“呵呵”。 不过,在现实的“丑闻”面前做假设,只显徒劳。网传该片涉嫌抄袭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Explorer》。有网友通过截屏对比发现,两片创意、镜头、文案甚至画面等多处细节,均高度相似。还有网友调侃,“复旦大学被曝宣传片抄袭,沪市应声暴跌6.5%”,真玄!由此,批评声也一边倒地淹没复旦大学,甚至中国的高等教育。 如果打开复旦大学宣传片的“抄袭门”看看,抄袭、“山寨”类文化,在我国不仅根系发达,而且枝繁叶茂。 在上学期间,这一幕应是不少人的记忆。“唉,同学,把你的数学作业借我抄一下”——学渣一脸哀求态,学霸一副满不乐意、爱理不理的高傲状。若“抄袭门”一旦被老师发现,又有了另一幕——“你们俩到底谁抄的谁?”——此处一片沉默,假装都没抄。不过,老师是谁呀,谁抄谁他自己心里能没有底?至于最后嘛,好像不是学霸出卖学渣,就是学渣被逼后承认。 大学里也不少见。去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发布公告称,于艳茹在该刊物所发表论文涉嫌抄袭。随后,北大启动调查,于今年宣布撤销于艳茹博士学位。再举一例,2008年11月,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陷入“孪生论文”事件中,之后被指论文抄袭造假。如您所知,在今天的高校,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远不止于校园,抄袭好像也成了各领域的常态。于正抄琼瑶,江湖人称“于抄抄”;落马贪官忏悔书互抄,春晚相声小品也抄;手机行业明目张胆地抄,就连2010年世博歌曲也因抄袭被停播……世界已经阻挡不了了,脸蛋鼻子都要抄袭明星的——人都成了山寨的,还有什么不能抄? 实际上,“山寨”是一个国家在特定发展期的必然现象。1812年,美国的商人热衷于“山寨”英国的快速纺织技术,而日本的崛起也被认为是“山寨”了欧美。其实,这便是所谓的后动优势,即后来者或落后者观察先入者或优势者,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获取更大更好的发展条件。 揆诸于现实,“Made In China”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但若要突破这一工业化过程中的瓶颈期,自然也少不了抄袭与“山寨”阶段。只是,在自由与创新的高校,在最不该有抄袭风波的机构,在国内最顶尖的学府之一,发生这种事让人实在痛心。于是乎,有人憋了一肚子对中国教育的不满都喷发了出来,不仅对学校痛骂一出,连学生也不放过。 虽不至于夸大,但也不容忽视。在某些时候,“山寨”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但是,在某些地方,就必须把抄袭、致敬、借鉴严格区分开来,自责和道歉显得苍白了些,最起码,也要摆个创新的姿势出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