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危机”并非高校最大危机
2015-06-04 08:21:5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6月2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生源危机”仍然是这份报告的核心词。该调查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的高考报考人数比上一年增加27万,是自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生源回升了,但是报告显示高校的生存危机并未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了。(6月3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生源危机”一说并不新鲜。中国教育在线往年的分析显示,生源减少是造成生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2014年,广东省二B批次第一次录取结束时,共有1.5万多个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河南省情况更糟糕,2014年有近7万个招生计划数未完成。即便是北京这样的“高等教育聚集地”,在高招计划大幅下调的情况下,本科二批次从2010至201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由于考生人数减少带来的“生源危机”是不争的事实。有专家据此论断: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高校之间围绕生源展开的抢夺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名校本来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之单招掐尖,占尽天时地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核裂变”,高校合并、扩招、升格,惊天动地。全国至少有600多所高校参与到合并大潮中,连北京大学也未能免俗,与北京医科大学强强携手。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教航母”应运而生。紧随其后的是大扩招,到2013年,全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 与此同时,中专、高职升格潮涌,一批中等专业学校纷纷升格、更名,一夜之间“乌鸡变凤凰”。独立学院、民办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为2788所。而扩招之前的1997年,全国只有高校1590所。 与之对应的是,高等教育“马太效应”尤其明显。科研经费、人才向名校集聚,使得强者更强,弱者硬撑。因此,“生源危机”说白了是那些下游学校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一定程度上也是低端高招市场饱和的表现,只要国家运用看得见的手及时调整布局,运用看不见的手优胜劣汰,危机便迎刃而解。 与“生源危机”相比,中国高校一味强调块头强大、精神整体缺钙更值得警惕。近年来,一些高校相继爆出论文抄袭、学术不端、书记校长落马等各种丑闻。最近,一沪上名校涉嫌连环抄袭,引发公众议论纷纷。 早在十年前,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就曾提出,大陆高校以定量指标为主忽视定性指标,重视大学研究功能远甚于教学功能,导致大学治理重机制轻氛围,贻害无穷。他认为,一流大学应致力于知识的创新,应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应该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义应有批判的能力和节操。 美国、英国的人口规模比中国少很多,谁听说过,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有生存危机么?很显然,“生源危机”绝对不是高校真正的生存危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办学质量,在办学特色,在大学精神。而这些,都需要靠持之以恒的积淀。诚如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所说,不同高校成功的途径不一样。建设大学、大楼等硬件工程容易,但是构建专业建设与育人环境等软件工程难度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