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部分酒店力推“谢师宴”套餐,且预订数已超百桌。然而,据快报记者获悉,福建各地纪委纷纷发出通知,狠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等不正之风,禁止教师参加谢师宴。为此,不少教师进退两难,纷纷选择另类“散伙”方式。(6月16日《东南快报》)
可谢师,何必宴?
每年中高考过后,“谢师宴”总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开席。笔者做过11年高中数学老师,也吃过谢师宴若干次。学生金榜题名了高兴,作为老师的我也欣慰,小庆贺一下,没什么不对。在参加谢师宴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请吃谢师宴的,基本上都是考得好的,并且也不是都请;二是名落孙山的,基本不请。
我后来还发现,请吃的同学,后来也有联系的,但更多的是从此杳无音信。小鸟翅膀硬了,有了自己的天空,教师高兴才对,但我总有隐隐的失落感,似乎那一顿顿晚宴,就像似最后的告别晚餐。太多的仪式感,太少的内容在,甚至没有内容,就是通过这一仪式,对教师辛劳亏欠聊作弥补,从此“散伙”,两清。
促使我后来对所有谢师宴一概婉拒的,是一位成绩优秀却名落孙山的学生嘤嘤的哭泣声。那天吃完一位同学的谢师宴,我突然在校园的拐角碰到了他,他说他很感激我的教诲,考砸了很对不起老师,说他也请老师吃一顿,说说心中的苦闷,可却请不起……语无伦次中满含歉疚,悲哀的眼神,让人难忘。我送他回了家,鼓励他要重树信心,开导他的父母少些责备。令人欣慰的是,这位同学,第二年如愿考上了大学。虽不是什么名牌,但于他,已是十分满足。
在我送走的茬茬孩子中,常有联系的,并不很多,而他,则是联系最勤的一个。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如今已读完博士,成了西南某大学教授的他,还常常通过视频、电话与我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快乐,念念不忘我帮他度过人生最难关口的那个晚上。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升没升学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阶段的完成,学生的人生,教师为他们指点迷经还远未收官。所以,自此之后,每年的高考成绩一出,我的双脚不再奔走于谢师宴途中,而总是穿梭于落榜生家访的路上。告别谢师宴,并不是说“谢师宴”这个传递感恩之情的形式有原罪,而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将它染成了学生家长博面子、讲排场,攀比斗富、甚至趁机敛财的大花脸,以至于学生、老师都苦不堪言。
既然谢师宴已经变味,那么,我们就该找到新的办法。于学生而言,谢师形式有多重,与其再用俗气的宴请,不如玩些小清新,比如亲手做张贺卡,到校园栽棵小树,甚至陪老师散散步聊聊天等,都一样能表达敬意。如今教师形象频遭非议,这里面有社会误解,但也有教师自身原因。与其授人以柄,把话给人说,不如就此远离世俗功利,将不吃请变成一种抵御自觉,守牢那一颗为人师表的初心。这既保护了自己,也可让那些失意的孩子的脆弱心灵免遭再次挫伤。而对那些添油加醋、不怀好意玩促销噱头的商家,也将是一次有力回击。(东南网@晴川)
别把谢师宴等同于舌尖腐败
又到一年谢师季节,各类规定也相约而来。通过近期媒体报道可以看出,规定是越来越严厉了。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参加谢师宴就是舌尖腐败。有的地方还倡导老师签名拒绝谢师宴。
不能说如此规定有什么问题,出发点是好的,却也没有了人情味。我们不能把谢师宴等同于舌尖腐败。用权力换取山珍海味,用山珍海味换取权力,这种交换才是舌尖腐败的范围。而谢师宴则是不同的。学生已经毕业了,能用美味大餐在老师那里换取什么?学生已经毕业了,老师能在吃了谢师宴之后,给予学生什么?
很显然,谢师宴不是舌尖腐败,而是一种普通的社会交往形式。我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与毕业的学生在一起吃顿饭,告别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了,学生也不是都会举办谢师宴的,他们也是“感情动物”,他们请的是老师,请的更是友情。师生之间正常的友情表达总是需要一些载体的。当然,今年另类“散伙”形式出现了,一起喝茶,一起散步,一起旅游。问题是,这不还牵涉花钱的问题吗?别以为喝茶就比吃饭省钱。
在笔者看来,谢师宴是需要存在的,这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在国人看来,吃饭是最好的表达形式。一来可以交流感情,二来可以表达谢意,在餐桌上的交流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也是不错的情感交流方式。师生一场,吃顿饭又何妨?
不过,其实谢师宴也可以有另外形式。不是“学生买单”的谢师宴才叫谢师宴。我们不妨改变形式。
其一:“学校买单”如何?毕业了,师生就要告别了。其实应该允许学校动用一下公款,搞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做些简单的饭菜,让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食堂来一次集体告别,走向未来。
其二:“各结各账”如何?这就是我们说的AA制,想请老师的学生不妨做一下统计,一起与老师到饭店吃顿饭,而不是今天我请,明天他请,老师的胃也受不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交流,但是付账的时候,各人拿各人的,学生花不了几个钱,老师也花不了几个钱。
其三:“勤工俭吃”如何?毕业了,有了更多时间,师生不妨在一起搞些有意义的“增收”活动,一起画点画,做些工艺品,到街头兜售,然后用这样的劳成果美美的吃一顿,这样的形式更难忘,更有纪念意义。
谢师宴不是舌尖腐败,也不是只有“学生买单”的宴席才叫谢师宴。(今日福建@郭元鹏)
拒“谢师宴” 也是一种“国情”教育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宴”依然。搁在往年,处在炎炎六月季,师生分手时,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妙语”,定放之各地而皆准。可在今年,“情况”不同了,谢师宴恐怕“风光”难再,师生“散伙”的方式,也要大变样。
当然,这么说,不代表商家不摩拳擦掌,志在必得;不代表学生激动之下,放弃邀请。然而,各地纪委的三令五申,干部身份的基本要求,都要求教师拒谢师宴,不是观望等待的“被动”之举,而应成理性而明智的“主动”选择。
教师拒赴谢师宴,无论就其“社会效益”,还是“师生情谊”,都有其独特意义。
在社会效益上,炎炎六月,无疑是“毕业季”,“离别”是主旋律,“谢师”是中心话题。由学校而家庭而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到教师,这种空间上的次第衔接,身份上的相互交错,再加上媒体的特别青睐,格外关注,使附着其上的任何一个话题,都具有天然的热度、人气与爆点。面对谢师宴,做为其中理所当然的“主角”,突然一改昔日的有“求”必“应”,有宴必赴,变为“敬”而远之,“避”而远之,本身就是一大看点,由此而引发的辐射作用与教育意义,不容小视。
在师生情谊上,平心而论,仅限于师生之间,又是“毕业”做底色,“散伙”为基调,“情感”来说事,且“无距离”之下,更宜加强沟通,增进感情,这种“小聚”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也只就事论事,若放在当前中央严厉“整风”,各地纷纷“叫停”的背景下,如此“小聚”一番,未必那么无足轻重,“小菜一碟”了,而是事关是否响应中央号召,能否主动抵制不正之风的大问题。
毫无疑问,面对学生及家长的盛情之邀,教师的果断回绝,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一种身体力行的遵规守章教育,是一次拒腐防变弘扬正气的务实宣传。何况,学生们高中才毕业,来日正方长,师生若真“情久长”,又岂此一“餐”一“聚”?
总之,面对预订火爆的“谢师宴”,教师们不必进退两难,而应亮明态度,果断拒绝。做为一种特殊的“国情”教育,做为一堂有意义的“最后一课”,千万别低估家长们的“是非”判断,更要相信学生们的“甄别”与“欣赏”水平。(今日福建@张兰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