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以来,中美双方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国际上冷战结束与恐怖主义起落,国内各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使得两个大国不断调整姿态来适应彼此的存在。双方携手共进的路途没有终点,而途中的每次对话都可能成为里程碑。眼下正在华府举行的高层会谈,着眼之处正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为双方关系增添更多的确定性色彩。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紧密交融的中美双方 中美两国的关系之紧密可以用很多数据来说明。两国目前一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5900亿美元。对于中国来说,这一规模等同于广东、江苏和上海一个季度的GDP总和;对于美国来说,这也意味着全国IT产业大半年的产值。中国长期持有1.3万亿的美国国债,差不多美国政府每12美元债务里面就有1美元是中国人借出来的。而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存量累计超过5000亿。这还只是发生在中国对于外资有诸多限制的历史背景下。政治上,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东盟等国际组织当中彼此合作;文化上,中国成为美国大学最大的国际生源地,好莱坞则成为中国影院最主要境外电影提供者。 多层次的互联使得双方必须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摆正位置,彼此理解。然而双方迥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带来天然的沟通问题。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以来,一直试图通过各种官方与民间的对话来加强认知,而这些努力最终升级到国家领导人定期会晤的机制上。2009年起,两个国家决定每年定期于年中时候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轮流做东,派出级别极高的领导者参会,向彼此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释放沟通的诚意。今年的对话,还同时进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四百多名中国官员前赴华盛顿参加这次两天的会议,足可见议程安排的紧密与覆盖度。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这个双边的对话却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这两个经济“巨无霸”的互动对于世界政治与经贸格局时刻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当欧元区和日本等其他主要经济体内部增长持续乏力的背景下,中美能否合力维护好稳定的全球复苏环境、能否彼此借力实现各自内部的转型、能否通过沟通来定义清楚双方都能接受的分歧边界,将成为未来五到十年内国际关系的一大要害。领袖之间的对话从来都不简单。 彼此挑刺,共同成长 双方的矛盾多多也是显然的,也没有必要否认。汪洋副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克里都坦陈两国很多地方并不咬弦,对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除误会、避免错判。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双方彼此“抱怨”客观上有利于大家共同进步。 美国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声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政府没有屈服于压力,而是吸收这种要求中的合理部分,按照自身内功的提升速度循序渐进地推动汇率改革。国际压力促进了国内外汇管理领域的完善,同时也使得我们现在能够以更强的姿态向美国提出更多要求。此次对话中,中国希望推动人民币进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SDR货币篮子,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这一举动的前提正是人民币市场的不断发育。 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货币政策也有要求。如今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困扰的一大因素就是美联储加息政策的不确定性。从历史上看,美国但凡从货币政策的宽松阶段进入紧缩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就会遭遇外部的冲击。这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有关系。上一次大浪袭来时,发生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海啸。中国如今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某些口径上甚至能超过美国的经济总量,所以构成美国货币政策不得不考虑的境外因素。中国要求美国在货币政策上采取更为审慎的立场,已经对美联储的决策思路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基于自身重要性而给彼此施压的行为还体现在投资上。中国认为商人去美国投资的门槛过高,要受到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严格审查,获得商务签证方面也有困难。而美国方面则要求中国进一步打开资本和金融市场,让境外资金能够比较自由地到内地来炒股或买卖债券。双方自然有各自的底线,但彼此不断相互通融也是近年来的常态。 当然有时候“抱怨”显得太过激烈而成为“吵架”,引起相关各方的一致紧张。此次会前南海问题、国家机密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再度成为双方唇枪舌剑短兵相接的战场。另外美国国内看空A股甚至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双方差异如此之大而要共处,这种事情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有更为广阔的合作背景,来稀释这些摩擦。所幸如今正是这种形势。 文化互认蕴含脉脉深意 更为久远的感情一定建立在彼此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念之上。利益的结合只能是短期而机会主义的。刘延东副总理说“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正是此意。 中美人文高层磋商机制承载着重要任务,需要加强两国在教育、科技、体育等多方面的相互体认。美国自二战之后一直引领西方社会主流,自然有其“罗马意识”,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事方法是最好的。这是“优等生”常有的感觉。所以当中国以迥异的姿态崛起之时,这样的感觉就会受到挑战。双方理念方面的分歧可能会导致在一些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 所以,两国坦诚相见,承认分歧而又强调合作的应有之义,是要酝酿更多的文化情怀。 在这一点上,两国政府所能做的并不像政治和经济领域那样如此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更多要依靠微观上的直接观感。自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赴美留学生就不断带来“科学”与“民主”的意识,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中国的诞生。另一方面,一百多年来浙闽粤地区经由香港、南洋等渠道向美国输出的移民如今也构成了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过程中双方体会到彼此的改变,形成美好的印象同时留下负面的偏见。 从逻辑上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在国内外呈现出文化特征截然不同的两副样子。国内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了所有人对外接触时候的姿态。在华的美籍员工表现出强烈的上进心和高效率,使得美国企业在国内聘用的本地雇员也呈现类似特征;在美的中国工程师也有着良好的口碑,能够踏踏实实地扫清技术细节,也能够胜任整体性的工程创新,所以在美国西海岸吸引很多美国人的追随。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扩散与互认。 这一切的前提是两国对于和平、稳定世界环境的共同诉求。这才是双方携手走来的初心与基础。脉脉深意,将根植于此。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