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借互联网根治“奇葩证明”

2015-07-16 07:22:27 裘立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一个“奇葩证明”的新案例:胡女士欲将户口从昆明迁至成都,结果耗时8个月才办好未婚证明。云南省纪委日前通报称,相关单位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严重不作为、人为设置条件、服务意识不强、敷衍漠视群众、推诿扯皮问题。目前,18名涉事工作人员、相关责任领导被问责。

以“证明我妈是我妈”为代表的“奇葩证明”,近来频频成为舆论热词。导致“奇葩证明”乱象的一个原因是,有些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但我在调查中发现,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没有跟上社会变迁的步伐。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奇葩证明”会越来越多,即使有问责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口迁徙还受到严格限制,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而城市的工人都是严格的单位人,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乡村或一直效力的工作单位。农民出去打工,还要开好村委会的证明;城里人离开单位去远行,还要单位的介绍信,盖上大红印章。但现在,过去的单位人快速成为社会人,人口出现快速流动,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

面对如此剧烈的社会变迁,我们的社会管理却没有快速跟上新形势。从结婚上户到生老病死,依然依赖传统的“证明”来管理。这种滞后势必会带来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去可以由“熟人”来证明,而现在哪个“陌生人”愿意给你开证明?敢给你开证明?“你要开,但我不熟悉你呀,万一你是坏人怎么办?”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历过一件事:他符合“单独二胎”的条件,计生部门说需要开两个证明,一个是让他的岳父岳母去所在户口社区开具一份独生子女的证明,但他岳父岳母因为工作变动,户口迁移了好几次,现在户口所在地社区办事人员说,我们都不知道你们家里的情况,怎么给开这个证明;另一个证明是需要那位朋友和爱人去社区开第一胎生育的证明,而朋友和爱人因为买房入户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社区,去现在所在社区开证明,同样被拒绝。最后,他和怀孕在身的妻子托人找关系,又写了承诺书,来来回回跑好几趟,才开齐了两份证明。

我就这个问题向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他们也是一脸无奈。“本地常住人口还好,查一查就能清楚,但沿海发达地区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我们不熟悉他们的情况,而且很多打工者离开家乡多年,当地部门也早已不熟悉他们,谁都不敢轻易开证明,但现在一出问题就来问责我们。说来好笑,我们还真是临时工。”

由此可知,要解决“奇葩证明”问题,或许不是简政放权就能解决问题,也不是短期内抓作风能解决的。身处“互联网+”时代,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是得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公民个人信息档案系统,只要一键输入公民的身份信息,就可查询公民的基本信息、户口迁徙情况、婚姻状态、家庭成员、信用情况等。只有这样,大家才不用反复折腾去证明“我妈是我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