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伊核协议,岂止是“核”

2015-07-20 08:02:59 凌朔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漫画张建辉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本月14日与伊朗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协议,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协议拍板后,各方高调评价,少数国家唱衰。不管未来如何,这一纸难产的协议终究是行动的开始,是落实的文本,是监督的依据,是交易的指南。

在纷繁的评估、前瞻、预判中,多方猜测这份协议究竟会开启怎样的新篇章。其实,谈判之所以延亘多年,其核心在于,伊核问题的关键不只是核,它的核心是地缘政治,是大国关系,是经济引擎,是能源纷争,是宗教派别实力配比,也是东西方外交博弈。所以,协议文本虽紧扣核与制裁,其弦外之音却辐射到更广阔、更深远的领域。

伊核疑团

协议难产原有因

伊核,成为“问题”,是新千年之后的事情。

事实上,伊朗自上世纪50年代就启动了核能开发项目,包括核电站、核研究中心和铀处理设施。当时,“伊核”不仅没有被西方诟病,还得到美欧国家的技术支持。直至伊朗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次年与美国反目并断交,美国这才把伊朗的核活动变成一个话题,但那时也只是“话题”。

紧随其后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新千年后的阿富汗战争,美国一直在伊朗周边转悠,并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围着伊朗建基地、陈重兵。至此,美国几乎把连接亚欧的中东擒于手中。一旦“征服”伊朗,美国便可把阿富汗、伊拉克与伊朗连成一片,实现其控制中东这片全球油气富矿、能源要道的野心。

在新千年前,美国反复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据此对伊朗采取“遏制”政策。这一状况持续到2003年一个重要“破点”的出现。

2003年初,伊朗时任总统哈塔米在电视讲话中宣布,伊朗已发现铀矿并成功提炼出铀。这一表态立即引起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同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至此,伊朗的核活动正式“成了问题”。

随后,伊朗多处秘密核设施被曝光。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交涉,伊朗也多次同意暂停核活动,但事态反反复复。2003年,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对话开始,伊核问题有关六方的雏形初现。

伴随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伊核问题矛盾进入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新总统上任不到两个月,伊朗就恢复了铀浓缩活动,伊核问题谈判被迫中断。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伊朗恢复了核燃料研究、启用了阿拉克重水工厂、宣布拥有至少3000台离心机;联合国则发表了主席声明,通过了安理会决议,西方国家纷纷对伊朗实施一系列制裁。在后来的4年里,谈判时断时续,斡旋难见转机,欧美制裁不断严苛。

化解胶着

各退一步立字据

僵持、敌视、叫板、互不信任、情绪对立,充斥着2013年前的伊核问题谈判。

2013年,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谈判出现转机。鲁哈尼多次表示会“严肃”对待谈判,使对话气氛朝向利好方向发展。不久后,伊朗与六国正式重启对话,同年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由于分歧严重,谈判设定的目标期限屡屡推迟。今年6月下旬,各方在维也纳举行持续17天的谈判,试图达成最终全面协议,但在谈判中先后错过了6月30日和7月7日两个截止期限,直到7月14日才取得历史性突破,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

长期以来,欧美在逼迫伊朗放弃核项目中各有分工,分唱红白脸,以在施压伊朗的同时留出余地,不至于把问题搞僵、搞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对西方国家而言,“底线”是约束伊朗使之止步于造出核弹,而伊朗在长期抗争中的“技巧”则是,时不时让西方感觉伊朗距底线仅一步之遥。双方在底线附近的较劲,让谈判变得胶着。这种胶着,甚至有时让双方都感到疲惫和无奈。奥巴马说,伊核问题让他觉得在做一道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题,战争或外交。美国不想战争,只好用排除法,选择外交。

在谈判最后阶段,妥协成了化解胶着的溶解剂。一方面,伊核协议严格限制了伊朗的核计划规模,设置了一套缜密的监督核查机制,确保伊朗核计划完全在国际监督下运行,大大增强了伊核计划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协议规定了同步执行的原则,要求西方按照伊朗的执行情况,解除对伊朗的经济、金融制裁,使伊朗重回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为伊朗经济注入活力。双方从各自底线回撤十里,留出缓冲地带,让全面协议有了存身之所。

当然,伊核问题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牵连,并不是简单的造不造核弹的问题。伊核谈判12年,其核心分歧很简单,那就是伊朗会不会发展核武器以及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一个看似单一化的问题纠缠这么多年,不是某一个人的强硬使然,实际上受到了诸多隐藏政治考量的掣肘和制约。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