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张建辉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本月14日与伊朗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协议,为解决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达成了政治共识。协议拍板后,各方高调评价,少数国家唱衰。不管未来如何,这一纸难产的协议终究是行动的开始,是落实的文本,是监督的依据,是交易的指南。
在纷繁的评估、前瞻、预判中,多方猜测这份协议究竟会开启怎样的新篇章。其实,谈判之所以延亘多年,其核心在于,伊核问题的关键不只是核,它的核心是地缘政治,是大国关系,是经济引擎,是能源纷争,是宗教派别实力配比,也是东西方外交博弈。所以,协议文本虽紧扣核与制裁,其弦外之音却辐射到更广阔、更深远的领域。
伊核疑团
协议难产原有因
伊核,成为“问题”,是新千年之后的事情。
事实上,伊朗自上世纪50年代就启动了核能开发项目,包括核电站、核研究中心和铀处理设施。当时,“伊核”不仅没有被西方诟病,还得到美欧国家的技术支持。直至伊朗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次年与美国反目并断交,美国这才把伊朗的核活动变成一个话题,但那时也只是“话题”。
紧随其后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新千年后的阿富汗战争,美国一直在伊朗周边转悠,并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围着伊朗建基地、陈重兵。至此,美国几乎把连接亚欧的中东擒于手中。一旦“征服”伊朗,美国便可把阿富汗、伊拉克与伊朗连成一片,实现其控制中东这片全球油气富矿、能源要道的野心。
在新千年前,美国反复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据此对伊朗采取“遏制”政策。这一状况持续到2003年一个重要“破点”的出现。
2003年初,伊朗时任总统哈塔米在电视讲话中宣布,伊朗已发现铀矿并成功提炼出铀。这一表态立即引起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同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至此,伊朗的核活动正式“成了问题”。
随后,伊朗多处秘密核设施被曝光。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交涉,伊朗也多次同意暂停核活动,但事态反反复复。2003年,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对话开始,伊核问题有关六方的雏形初现。
伴随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伊核问题矛盾进入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新总统上任不到两个月,伊朗就恢复了铀浓缩活动,伊核问题谈判被迫中断。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伊朗恢复了核燃料研究、启用了阿拉克重水工厂、宣布拥有至少3000台离心机;联合国则发表了主席声明,通过了安理会决议,西方国家纷纷对伊朗实施一系列制裁。在后来的4年里,谈判时断时续,斡旋难见转机,欧美制裁不断严苛。
化解胶着
各退一步立字据
僵持、敌视、叫板、互不信任、情绪对立,充斥着2013年前的伊核问题谈判。
2013年,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谈判出现转机。鲁哈尼多次表示会“严肃”对待谈判,使对话气氛朝向利好方向发展。不久后,伊朗与六国正式重启对话,同年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由于分歧严重,谈判设定的目标期限屡屡推迟。今年6月下旬,各方在维也纳举行持续17天的谈判,试图达成最终全面协议,但在谈判中先后错过了6月30日和7月7日两个截止期限,直到7月14日才取得历史性突破,达成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
长期以来,欧美在逼迫伊朗放弃核项目中各有分工,分唱红白脸,以在施压伊朗的同时留出余地,不至于把问题搞僵、搞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对西方国家而言,“底线”是约束伊朗使之止步于造出核弹,而伊朗在长期抗争中的“技巧”则是,时不时让西方感觉伊朗距底线仅一步之遥。双方在底线附近的较劲,让谈判变得胶着。这种胶着,甚至有时让双方都感到疲惫和无奈。奥巴马说,伊核问题让他觉得在做一道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题,战争或外交。美国不想战争,只好用排除法,选择外交。
在谈判最后阶段,妥协成了化解胶着的溶解剂。一方面,伊核协议严格限制了伊朗的核计划规模,设置了一套缜密的监督核查机制,确保伊朗核计划完全在国际监督下运行,大大增强了伊核计划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协议规定了同步执行的原则,要求西方按照伊朗的执行情况,解除对伊朗的经济、金融制裁,使伊朗重回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为伊朗经济注入活力。双方从各自底线回撤十里,留出缓冲地带,让全面协议有了存身之所。
当然,伊核问题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牵连,并不是简单的造不造核弹的问题。伊核谈判12年,其核心分歧很简单,那就是伊朗会不会发展核武器以及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一个看似单一化的问题纠缠这么多年,不是某一个人的强硬使然,实际上受到了诸多隐藏政治考量的掣肘和制约。
地缘生态
各有所思暗绸缪
伊核问题的缘起,本是美伊较量,却牵动各方,谁家都有自己的一本账,谁都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哪怕是协议达成之后。
对美国而言,冷战结束,世界两极格局发生变化,美国试图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这其中,“中东新秩序”是重要一环,美国不会因为一纸协议而轻易放弃它的“海湾地区霸权主义”。在这种思维下,美国并不乐见伊朗解除制裁束缚、快速发展经济,更不愿意看见伊朗在中东的话语权日渐高亢,直接对抗以色列、沙特等美国的传统盟友。目前,新协议在美国仍需获得国会批准,一系列障碍正在逐一出现,未来的美伊关系不可能因为协议而变得温情,新的摩擦和考验不言自明。
就欧盟来说,在中东问题上,欧盟的基本政策是政治解决中东地区冲突、控制中东军备、加强欧洲与中东的经济合作。一个稳定、合作的中东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欧盟不愿意看见美国像打伊拉克那样在伊朗挑起战争,也不愿意看见美国继续在中东推行单边主义、主导中东事务,因此,在12年谈判以及协议出台的过程中,英、法、德这三驾欧洲马车在诸多问题上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欧盟把伊核问题看得很重,因为伊核问题不仅是伊朗问题,更是欧盟突出话语权、突出欧洲一极的绝佳平台。
伊朗的街坊四邻,对协议的达成,心情更是五味杂陈。作为宿敌,以色列把协议称作“令人震惊的历史性错误”。沙特也若有所思,沙特新国王萨勒曼近期展开对也门的军事行动、拒绝参加美阿戴维营峰会、与俄罗斯签署核能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做法,都显示出沙特调整外交策略的迹象。一些分析师判断,未来沙特对核的兴趣可能猛增,协议可能激发沙特和伊朗的军备竞赛。
另外,伊核问题还牵扯到宗教派别之间的角力。协议达成后,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同受战乱之苦的什叶派穆斯林掌权国家拍手相贺,似有所待。
市场风云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份协议,不仅会重塑伊朗与西方、中东地区内部乃至亚欧美洲的政治关联,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拉拽力,特别是对国际原油市场产生长远影响,冲击现有的原油供给关系。
欧佩克统计数据显示,伊朗原油探明储量为1578亿桶,占欧佩克成员国总储量的13.1%,在欧佩克国家中排名第三,全球位列第四,增产潜力巨大。依照协议,随着对伊制裁的逐步解除,伊朗原油将会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伊朗石油官员早先说,伊朗准备以最大产能回归全球油品市场,自解除制裁后第7个月每天增加原油出口100万桶,几乎比目前出口量增加一倍。如果确如所言,国际原油价格难免进一步下滑。
不过,经过数年制裁,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亟待修缮,而全面恢复仍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另外,一旦伊朗恢复产能,欧佩克其他重量级产油国也不会任由伊朗倾销式争夺市场。例如沙特阿拉伯今年6月的原油日产量已达1035万桶,加上美国页岩气的强势入市,国际油市势必面临一场分羹恶战。
协议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不止原油市场。伊朗经济解套,将使欧洲、亚洲的众多企业抢滩登陆伊朗,争夺石油天然气开采设备、化工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品、纺织品、食品等众多领域的投资先机。
对伊朗而言,解除制裁后的经济前景可谓一片利好。国际制裁和禁运让伊朗国家收入几乎减半,通胀率高达30%,失业率超过15%,食品、药品和各种轻、重工业品供应匮乏、价格暴涨。由于美国的金融制裁切断了伊朗银行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联系,使得伊朗自循环经济陷入一种偏瘫状态。伊朗媒体估测,制裁解除后,被冻结在海外的上千亿美元资产将得以回归,将对伊朗经济产生不小的提振效果。
虽然协议的经济效用不会立刻显现,但多个智库判断,随着伊朗出口的复苏和资金流入的系统化、规模化,伊朗经济势必会从2016年开始有所好转,明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从目前的3%左右上涨到6%以上。
中国担当
斡旋中东破僵局
贯穿伊核谈判始终,中国一直是谈判的建设性参与者,特别在最后阶段持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作为第三方斡旋者,中方劝和促谈,化解分歧。有与会代表披露,每当美伊之间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解决时,他们总会来找中国。
就谈判框架而言,鉴于有关方分歧较大,历史积怨和疑虑较深,中方提出在具体谈判方式上采取分步对等的原则,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首先达成一揽子协议,然后分步加以实施,同时坚持灵活务实、相向而行的态度,聚焦未决的难点问题,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细节方面,中方方案最终化解了美伊在重水反应堆、核计划“军事层面问题”、武器禁运和弹道导弹限制等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促成双方各让一步,达成一致。以阿拉克重水反应堆为例,伊朗在谈判中坚持必须保证重水堆性质,美国要求把它改造为轻水反应堆,而中方提出的解决思路是保留重水堆性质,但将钚产量由10公斤减至约1公斤。这既能满足伊朗需求又能满足美国关切。最终,各方经过讨论接受了中国方案,确定了重水堆改造的总体设想,使整个谈判逾越了重水堆这一重要障碍。
在协议达成后,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说,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识到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始终以建设性姿态参与了伊核谈判全过程。中国并不是矛盾焦点,这可以使中方以更为公正、客观的立场积极开展斡旋。特别是在谈判的一些重要节点,包括谈判遇到困难、陷入僵局时,中方总是从各方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提出中国的方案。可以说,中国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各方高度赞赏和肯定。下一步,伊核全面协议的落实仍有许多事情要做。中方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为此作出新的贡献。
事实证明,在伊核问题谈判中,中国力量的出现和展现,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例证,是有担当、有作为的表现。在谈判中,伊朗感受到这一点,美国也感受到这一点。中国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中美之间不能是零和游戏。在伊核谈判中如是,在中东如是,在中东之外亦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