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据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情绪消极、性格孤僻、内心失衡、认知偏差,让有的青少年心理扭曲、人格异化。青少年的“心病”问题不容忽视,已到必须正视的时候了。 但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等于可以随便给他们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专家指出,固执、内向、缺乏自信的少年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会更大,而这些学生的心灵相对于那些开朗、外向、自信心强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如果不尊重这些学生的隐私,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强迫他们接受心理测试,甚至给他们贴上“心理疾病”标签,就会让他们本就比较敏感的心灵受到更大刺激,甚至逼迫他们走上极端道路。 因此,教育部明确发文,要求对中小学生禁贴“心理疾病”标签,彰显了教育理性的回归。教育是树人之事业,尤其需要理性的支撑。教育的宗旨不光在于积累知识,更在于对心灵和品质的塑造。按教育规律办事,按教育规律育人,需要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用更多的理性,细心呵护好他们幼小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个别心理辅导、疏导和救助,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意识、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家长,同样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心理辅导。孩子出现问题,首先应当从父母身上找原因。随着孩子不断发育成长,为人父母者也应与时俱进,好好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要根据孩子在某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予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抓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乎青少年的成长,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只有学校、社会、家长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才能护卫孩子们健康成长。 |
相关阅读:
- [ 08-13]心理测试禁令更好保护权益
- [ 08-13]中传女生被害案莫把心理疾病当作艺术气质
- [ 08-12]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需克服认识论误区
- [ 07-31]救助“事实孤儿”,心理与面包同样重要
- [ 07-20]离婚率越高,心理干预越应重视
- [ 06-18]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或可动员“小伙伴”
- [ 06-13]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亟须国家干预
- [ 04-23]喝茶等双规的书记是什么心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