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武汉武昌徐东大街与友谊大道交会路口的人行道上,新安装了一个抓拍“神器”,上面写着“行人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同一行人连续3次被拍到闯红灯,就会被列入黑名单,其闯红灯视频和脸部照片会自动上传至数据库,并在系统中央的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此举一出,引发网友关注。 近年来,为了纠正行人闯红灯陋习,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不仅此举,武汉也曾推出“文明接力”举措,要求闯红灯行人替市容监督员站岗;南京曾实行“通报单位”做法,要求单位对闯红灯员工进行教育;宿迁也曾借助“舆论曝光”手段,在当地媒体刊登闯红灯行人的照片、姓名和住址。说到底,对行人闯红灯进行纠偏,必须提高违规成本,加强外部约束。 但是,各地在治理行人闯红灯上付诸的创新努力,也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质疑。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根据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处罚行人闯红灯的方式仅限于警告或罚款,其他任何方式似乎都于法无据,有悖于现代交通管理的法制化追求。 其实,如果这样理解法律,恐怕就过于机械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开曝光、通报单位、强制站岗等手段,是处罚,但更是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法》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曝光等手段既是对当事人的教育,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提醒。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对于行人闯红灯,我们要么是法不责众、轻易放过,要么就落实为小额罚款或口头教育,覆盖面小,教育意义与警示作用都不大。以武汉的做法为例,自动识别抓拍系统的引入,首先解决了一个取证问题,消除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其次通过公示曝光,加强了对闯红灯行为的威慑力。因此,对于争议的存在,起码可以将这样一个问题又一次引入公众视野,让公众参与到文明与不文明的讨论中,参与到文明建设的出谋划策中,这不妨也视作一种公民教育的方式。 |
相关阅读:
- [ 08-14]闯红灯星座
- [ 08-07]责令闯红灯者戴绿帽子为何不妥
- [ 08-06]闯红灯罚戴“绿帽”是一种创新
- [ 08-06]闯红灯“戴绿帽”的情法之辨
- [ 08-06]少纠缠绿帽子,多关注闯红灯
- [ 08-05]惩戒闯红灯者戴绿帽需商榷
- [ 08-05]闯红灯戴绿帽,打的是“面子”牌
- [ 08-05]闯红灯罚戴“绿帽”仍需规则打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