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高考放开了年龄,但真要有一个大叔大爷坐在了校园里,一般人还是不能接受。近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就迎来了一个“大叔”。2009年,王红爱就曾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上过学,今年,42岁的王红爱又来读书了,而且还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把“思想准备”置前,恐怕不仅是因为这个年龄读书会碰到很多现实困难,还因为会面对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对于这名“大龄新生”,学弟学妹们还有一点新鲜感,甚至有人竖起大拇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很佩服他的求学毅力,希望他学有所成”。但在社会上,面对的却是普通的反对。 说句实在话,如果是我的家人,我也会反对。这种反对更多源于现实的利益考虑。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年龄回归校园,还计划“5年完成专升本的学业,毕业后再好好找一份工作”。且不说计划本身存在“搁浅”的可能,即便完成,又多大年龄了?传说中的“毕业即失业”,很可能一语成谶,拿什么“养活自己、照顾家人”。 但是,除却利益考虑,我们能不能接受一个可能不会改变命运的读书?大家都在讲,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爱情与工作并不矛盾,可旅行与工作却有矛盾。“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付诸于形,可能花上三四年时间。其间没有工作,而且也未必会对以后工作有多少帮助。可是,因为情怀,所以向往。 把爱情当成情怀,把旅行当成情怀,能不能把读书也当成情怀?我们总是喜欢赋予读书宏大的主旨,很少去思考另一种可能,读书非要致用吗,非要改变命运吗?如果有一种人,只是为了情怀而读书,甚至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能不能接受?换而言之,如果在爱情和旅游“两个冲动”之外,再加一个“读书冲动”——一次说读就读的读书,能不能接受? 现实生活,不乏先例。国外很多人到了一把年纪,依然走入校园。对他们来说,读书可能真的只是一种兴趣,并不是为了工作,甚至也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再如我们熟悉的王石,去美国读书又为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赚钱改变命运吗?答案恐怕不是。因为王石是成功人士,所以接受并且欣赏他的读书。因为王红爱生活事业不成功,所以就反对他入学读书,难道传说中的情怀,也戴着势利的眼镜? 分析这位读书大叔的人生经历,并不排除他有一些性格缺陷。从改变命运的角度出发,这次读书未必是最好选择。但反过来讲,如果他不读书,也未必就能改变命运。从这位大叔这几年“颓废的生活”来看,这种可能性还很大。如果他不选择读书,而是选择旅行几年,甚至继续选择窝在家里打游戏,又该如何对待?两相比较,读书起码不是最坏的选择,因此改变人生态度,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位大叔可能不是我们认可的终身学习典范,但并不妨碍我们思考,读书是否可以不为致用,也不为改变命运?从大趋势上讲,未来可能会有不少人,不是为了选择改变命运而去读书,或者读书了也很难改变命运。我们向往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能不能接受一次“说来就来的读书”,能不能接受读书的“情怀派”? |
相关阅读:
- [ 08-18]读书还有什么用?
- [ 08-11]别让孩子错失读书的机会
- [ 08-06]新“读书无用论”能否倒逼教育变革
- [ 08-04]“读书无用论”无关读书关乎公平
- [ 07-27]状元扎堆领奖金,读书只为“黄金屋”?
- [ 07-13]我为什么不会太早让孩子出国读书
- [ 07-01]读书与做人
- [ 06-17]干部学国学,读书只是“规定动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