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企改革发展史又添一块里程碑。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改革任务一项项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已走过30多年风雨历程。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变迁,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形有波动”,国内外对此有一些议论和担心。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势仍看好”,也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多数人对此也是认同的。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展开。伴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走出十年动乱灾难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获得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果敢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依靠改革破除了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制度红利,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回顾改革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约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国民收入、制造业产值、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等综合指标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正是改革创造了这一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实践表明,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万众一心搞改革,靠的就是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将来中国继续创造发展奇迹仍然要靠改革。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这就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的核心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遵循好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三大规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持续推进,一路上攻坚克难,加大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通过简政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自贸区建设等,促使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7%。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4%,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事实上,中国经济仍在平稳健康发展,并惠及全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可以说,改革旗帜高高飘扬,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可以说,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当前改革还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把已出台的经济改革政策落实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大增强了市场的信心。当然,从“蓄势”到“迸发”,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即将召开的五中全会看到改革的精气神将续写在“十三五”规划的篇章中。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继续将经济改革措施落实好,特别是要把稳增长的措施尽量往前摆、抓到位。 首先,这是立足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经济增长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其次,这是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压力,我们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定力,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不超发货币、不搞大规模强刺激。同时,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给企业和市场松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的建设,释放市场主体的创造力。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经济的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下一步,要努力实现稳增长的预期目标,就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政令要出中南海,而且要破除“肠梗阻”,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注重将改革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变成千千万万人民开创伟业的行动,不断释放改革新红利。 再次,这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一波三折,短期内恐怕难有起色。同时,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随着国际需求支撑条件减弱、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凸显,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要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必须加快释放结构调整红利、新型城镇化红利、自贸区建设红利、企业创新红利、“新人口红利”等进程,形成改革的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最后,这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地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现在,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不进则退。只有通过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真正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的强大合力,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进求突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这些重要思想,非常鼓舞人心,对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进求突破,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变中求新”。从各地改革的实践看,那些敢于求新、创新,主动点燃创新驱动引擎的地区,发展活力充足,动力强劲;反之,则压力较大,步履维艰。当下的中国,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双向压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变中求新,打好改革的“主动仗”,下好创新的“先手棋”,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创新驱动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二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变中求进”。在新常态下,既要稳中求进,也要变中求进,关键是有所“进”。如果不进,就无法保持改革的成果,也无法实现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变中有为,变中精进。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要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并用的方式,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并举,采取地区、产业差别化政策,既要减少过剩产能、高能耗产业,又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变中突破”。改革就是“变”,也是我们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全面深化改革,变中突破,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着重加强利益关系调整、资源要素分配,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要注重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争取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和建设现代政府的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我们有30多年改革的物质基础,有体制的优势,有坚强的决心,有勤劳勇敢的13亿人民,我国的改革正在积蓄正能量、释放正能量。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我曾多次看到中国面临似乎难以逾越的困难,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拿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决心和信念……每次都能成功应对挑战。”我们相信,万众瞩目的中国会向人民、向世界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张占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