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网络新词涌现出来,从社交媒体到线上论坛,乃至进入日常用语,许多初看起来不明所以的新造词汇,往往能在一夜之间突然成为流行热词。网络词语集群来源多样,衍生花样多,在年轻人中人气很高。 网络新词的创造可谓野蛮生长,这不仅体现在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在于其内容旨趣的“不讲究”。一些普及度很高的网络新词明显难登大雅之堂,有些字面含义就能让人尴尬不已的粗鄙恶俗词汇,在现实中却呈现出随意泛化使用的趋势,不少人脱口而出,引以为时髦前卫。 网络对语言文字的再造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兴起。网络热词的爆发式增长与流行,通常起源于网络社交圈,追求个性与张扬的发言并没有太多顾虑与束缚,包罗了五花八门的风格、习气与姿态。但这些所谓的“私人领地”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手一条微博、微信制造焦点话题的例子十分常见,令其具备了公共空间的属性。 网络热词的诞生或属无心,可一旦进入公共空间,“畅所欲言”的结果就不再无足轻重。眼下,网络热词已经突破了原本的小“圈子”,大量出现在包括网络名人和媒体在内的知识群体话语中,包括那些叫人难以启齿的猥亵字眼,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严肃的公共话语体系,一本正经地“指点江山”,毫不顾忌对少年儿童群体的负面影响。 对此,有人不以为意,有人赞其与时俱进,也有很多人颇感不适,感叹斯文扫地——其中,知识界的反应与表现恐怕是最为令人玩味的。文化源于生活,但深刻影响一个社会主流文化取向的,往往是知识精英的态度。通常,一种文化若是为某个大家或一众知识分子所认同、欣赏和亲身垂范,则社会对其的接受度也会大为提升。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界其实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充当着文化品位和格调的筛选人和引领者的角色。 网络亚文化全面渗透进主流写作与公共表达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识界的躬身相迎。种种迹象表明,知识文化界非但不排斥普通人喜闻乐见的粗鄙言语,甚至乐于接纳并主动采用这些词汇。一些知名作者以使用网络热词为吸引粉丝的卖点,也有主流媒体刻意堆砌热词以求“接地气”——无论是出于市场考虑,还是其他原因,知识界的整体表现,近乎迫不及待地认可网络文化形态,尺度之大、宽容度之高,实在难逃媚俗屈就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知识分子“放下架子”与庸俗文化握手言欢的举动,不仅降低了自己在业内的评价,在更大层面上,伤害的更是社会对知识界的整体信任。在文化生活中,知识分子应当是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群体,引导社会甄别何为精华,何为平庸,何为糟粕。 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品格,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粗俗甚至污秽词语,这是无法改变的人类文化现象。但人类走向文明,就意味着这种词汇应当从公共空间和公共话语中退场,知识分子对此更应有自觉担当。艺术创作,当然允许对语言原生态的重现,但非艺术的公共表达,就应当用干干净净的语言来达意。 |
相关阅读:
- [ 09-15]语言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 [ 08-20]新媒体应为优雅语言垂范
- [ 08-19]立足语言多样性研究汉语
- [ 06-09]该不该将网络语言拒之“卷”外
- [ 06-04]网络不是败坏语言的特区
- [ 06-04]网络语言暴力比低俗更值得警惕
- [ 06-04]低俗语言是粗鄙文化伴生的怪胎
- [ 05-05]《闯入者》用复杂的语言诉说思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