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如何看待“师生断交”事件

2015-09-24 07:53:39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们还能愉快聊天吗

吕绍刚

人民大学教授因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学界前辈,宣布断绝师生关系。一时间,媒体跟进,舆论如潮水,交锋甚烈。

青年学生,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普遍寻常。如果在宿舍里,几个哥们瞎侃,估计不算个事。但在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性质和后效,仿佛全变了。

长期以来,国人更注重“落到纸面上”。网上的东西,终究不是白纸黑字,无关宏旨。这中间隐藏的文化心理是:网络让讯息传递更便捷和灵活,但终究缺少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感。

然而,这一事件却再次告诉人们:网上的发言,一样是白纸黑字,落子难悔——随时可能被截图,固化为图形实物,复制、转播,还可打印至案头。虚拟空间的言语一样有力量,可以带来“兴、观、群、怨”,不得不慎。

也有观点认为,微信“朋友圈”、酒局饭桌等属私人空间。然而,这取决于个体对朋友、酒局的定义和判断。

极端而言,只要是秘密,说出来就不再是了。只要有第二个人,就很难有多私密。无论在“朋友圈”还是饭桌上发言,必然要承担被截图、评论和传播的收益和风险。若赢得一片“点赞”固然好,反之也别觉得委屈,还得“文责自负”。

学生调侃老师,下属抱怨领导,人性使然,十分普遍,常常无伤大雅。但调侃和抱怨,不等于谩骂与攻击。即便就客观问题,意见相左,据理力争,总还得有那个“理”,得有所依凭。

回顾这一事件,学生错在既缺乏必备的媒介素养,又缺乏应有的底线思维。所幸,学生态度很好,老师也及时“止戈”。学生果真躬身自省,更矢志向学修身,受师长的接纳,未来未必不能成就一段佳话。

这本是师生之间的“私事”,然而经媒体一报道,几乎演变成不同立场的谩骂。在网络舆论场,师生关系、医患关系、情感关系等,一旦被议程设置,在舆论上往往会被撕得鲜血淋漓。一些网友遇事爱调侃:我是来看评论的。然而,无论好事坏事,有理没理,许多言语不乏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懑与暴虐,“让人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网络社会,常常戾气横行。现实与虚拟的狂怒症、暴虐症、牢骚症,出现在工作、生活、社交等角落,在挤压着这个国家知书达理的文化根底。在一些人身上,不说为国为民的担当在不断流失,就连基本的温良敦厚的友爱,似乎也在被逐渐遗忘。

这有外在原因,更多是内在原因:丧失宽容之心、自省之心、感恩之心,必然导致自私偏狭四溢。人与人之间,大量丧失了信任感、亲密感不说,也失去了分寸感。

要化解日益“坐大”的戾气,需要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是要做好好先生,而是至少要做到基本点:一起愉快地,至少也是心平气和地聊聊天。

学术讨论,绝非谩骂攻击

盛玉雷

此事一个症结在于,学生在“朋友圈”所发布的,究竟是“没有人格攻击”的学术言论,还是导师视之为“攻击他人”的出格之语?

所谓“学术讨论”,应当是在公开透明的平台上,以倾听理解对方为前提,使用一致的概念框架,依靠严密的事实逻辑,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斥责老师为“垃圾”“小儿科”,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喜恶,却并未给出这番评价的理由,确实难言正常的讨论。即便不违背“组织纪律”,即使发在所谓“隐私空间”,也有违基本的道德。

公共领域的学术交流光明磊落,更易碰撞出火花;个人空间的学术表达则孤芳自赏,极易导致偏执。但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隐私空间,学术讨论都不能以过激言论进行攻击谩骂,否则只会抹杀学术问题本身的意义而陷入是非之争。

师生断交,仍需首重道义

何鼎鼎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此事中,师生的道义责任终究该如何分配?其间尺度,的确很微妙。

不过,大学里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师徒二人世界,而是受到学院、学校人才培养规范的约束。查阅人大研究生院的制度规章,也找不到导师与学生关系终止条件的规范文件。师生间一拍即合是学术自由,但师徒分道扬镳,是不是一方说了就能算数?

汉语中的“师道”一词,既指学生的求师之道,也指老师的为师之道。作为学生,求师重道是应有之德。眼高手低会错过知识的传承,信口雌黄更失去了基本的道德支撑。而从老师的角度看,“传道授业解惑”是应有之义,“断绝关系”之语虽然耿介,却也少了点温暖的道义关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