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教授,因新招的研究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里对其他学校历史学教授的“无端嘲讽”,即在朋友圈里发布公开信,申明断绝与郝同学的师生关系,并表示出差返校后就办理中止师生关系的手续,显得十分决绝,一点都不留情面,一点也不给退路。刚刚建立的师生关系,不期然就打上了死结。 郝同学到底是如何漫议那些教授,让他的导师“极为震怒”而挥起最重的戒尺,给他当头棒喝? 孙教授的公开信发布后,郝同学随即也发表了情况说明,大意是他读了某教授写的学术专著后,有感而发,在朋友圈里点赞了这本书,并对人大、北大的几位教授进行比较与评点,说某些前辈是“庸才”,称某校历史系是“垃圾系”,云云。郝同学所言,一看便知是即兴式的空议,确实并无多少学术论证,且口气张狂,言辞偏激。同在朋友圈里的孙教授把这些颇为出格的言语,看作是“肆无忌惮的文字”,是对前辈的“无端嘲讽”,怒斥其为“狂徒”。再想及郝同学入学以来的表现,孙教授认为,郝同学此番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再做我的弟子”,从而作出了断绝师生关系的决定。 作为一个刚入学的研究生,郝同学对学界前辈随性评点,言语轻狂不屑,殊为不当。对此,作为导师的孙教授有管教之义务,当即批评斥责,理所当然。但郝同学的不当言辞,当时仅限朋友圈,并未散播,自然未对被评论前辈产生不良影响,最多这种影响也只限于一定的范围。孙教授出差在外,可以通过微信或电话批评郝同学,也可以采取别的什么措施。遗憾的是,盛怒之下的孙教授,拿起的却是手中最重的那把戒尺,以发布公开信这一极端形式来处理,而且是发布在并非密不透风的朋友圈里。朋友圈貌似有堵围墙,其实圈内圈外互联互通,圈内的任何一则信息,任何时候都可能以迅雷不及盖耳之势向外传播。果然,发生在他们师生之间的事,还是传出圈外,散播于微博等社交媒体。新闻媒体闻风而动,迅速介入。本该只在朋友圈里荡起的微澜,迅即引发了轩然大波,引来重重围观。在无处无事不传播的今天,孙教授与郝同学之间的这点事,一与新媒体扯上,无异于把家门内的事放到舞台聚光灯下,结果弄得一地鸡毛,难以收拾。 事后有记者采访孙教授,孙教授表示:“信是我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我将按照校内手续来办理此事,不希望扩大事态。”事实上覆水难收,事态已然扩大。郝同学的不当言辞在大范围散播之后,还是让那些学界前辈躺着中枪。这恐怕也是孙教授所始料未及的。至于郝同学呢,尽管他已发微博对孙教授及学界前辈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希望老师朋友能给他改过的机会,目前看来,结果究竟如何,尚未可知,但此事对他学业前景蒙上了阴影,那是不言而喻的。郝同学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代价,只是这代价对一个刚要上道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是过于意外且沉重? “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这是孙教授在公开信里的一句话,应是他操起重棒惩戒轻狂弟子并与弟子断绝关系的依据。看来孙教授此举是为了维护学界的规矩,这并无不可,也挺高大上的,但目的的正当并不意味着手段选择上的随意与无度。学界的规矩可以有许多条,自由与包容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由是观之,作为师生关系中强势一方的孙教授,此番对弟子的严惩,实是用力过猛,显得任性而草率。人们不免想问,当孙教授挥起手中那把最重的戒尺,其他的学子会怎么看?今后会不会噤若寒蝉?学子心目中学界应有的包容是不是也碎落一地? 若是,那才是真正可怕的。(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 [ 09-24]“导师断交”事件应厘清两个边界
- [ 09-23]对恃才傲物的学生,导师不妨多些包容
- [ 09-23]模糊的导师制,扩大化的导师责任
- [ 09-22]导师学生矛盾公开不必大惊小怪
- [ 09-22]导师可以一怒断绝师生关系吗
- [ 09-22]导师与学生断交,不太符合师生伦理
- [ 07-14]大咖当导师 先创业带动后创业
- [ 06-03]周杰伦当导师学员祝你好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