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城市的街头遇到一名流浪汉,面对他的恳求,你会愿意把你的手机借给他吗?这两天,网上流行一段“流浪汉街头借手机,路人反应让人心寒”的视频。这是一个“流浪汉向路人借手机”的街头测试,从视频中看到,有人怀疑,有人担心,有人直接拒绝,甚至有人态度粗暴,愿意帮助的人寥寥无几。 这个视频还是很震撼人心的。在面对流浪汉借手机的考验中,很多人确实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特别是那些态度生硬粗暴的人,甚至连基本素养都没有表现出来。这不是想象中的道德社会,没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但你又不能说他们的怀疑、他们的担心完全没有道理。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不与陌生人说话有点夸张,但在很多人心里,还是倾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陌生人常常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警惕。由此不难理解,在视频中不借手机的理由,多是担心碰到骗子。固然这只是一个想象,并没有大数据证明,其实很多人也知道,碰到骗子的可能性可能还没有踩到一块西瓜皮大,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一点先见和偏见,还是不自然地流露出来。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愿意相信别人,而是不敢相信别人。这里面既有个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的问题。拿这些年频频发生的“扶不起”争论来说,其实很多“扶不起”都别有原因,但只要有一个细节坐实,人们就会害怕,就会警惕,就会封闭。这也说明,整个道德是相通的。再换个角度看,如果当事人不是流浪汉,而是一个楚楚动人的美妙女子,测试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所谓“看脸”的背后,还是有着一种道德想象和道德判断。 “凡是自是,便少一是”。不管什么样的理由,不管什么样的原因,没借就是没借,不信任就是不信任。这样的测试结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整个社会信任体系还十分脆弱,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信任的能力。既然你知道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骗子,既然你知道这个社会并非完全不可相信,为什么要冷漠甚至粗暴地拒人千里之外呢?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常常就体现在怀疑的地方。面对熟悉的人借手机,谁都会借,正常不过;面对流浪汉借手机,借还是不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信任能力。 但是,也不要因为看到有人不借手机,就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在视频的一开头,很多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借啊”,“会啊”,“这怎么不会呢”;在视频中也有不少人借出了手机,甚至还有大姐表示,“有什么事可以打电话给我,至少我可以帮助你”。这样的一些细节,也再一次说明这个社会永远都不缺少温暖的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有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的人,也有像小太阳一样散发温暖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空里哪一种人更多而已。 道德常常隐藏在怀疑的地方。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存疑之时,最能考验人心道德;另一方面,众疑之际,亦有道德光芒闪耀。比如“流浪汉向路人借手机”,依然有人借出了手机,甚至做出了更温暖的事。因此,所有向往温暖的人们,永远不要失去信任的能力,永远要看到这个世界的暖色调。在道德生长中,信心和信任真的比黄金还重要。 |
相关阅读:
- [ 09-25]用道德挺起新闻的“脊梁”
- [ 09-08]别对老人之死只做道德解读
- [ 09-02]“穿短裙打折”,道德底线打了几折?
- [ 09-02]面对哄抢,不能只当道德判官
- [ 09-02]落实银行卡免费新政不能靠道德自律
- [ 08-25]“扶不扶”不只是个道德“选择题”
- [ 08-21]为狗刷卡占座不只关乎道德
- [ 08-19]网络逼捐,看点不只是道德绑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