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与美方达成新共识,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新突破,向两国和世界发出新信号。习近平成功访美,至少给中美关系三点启示。
第一,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仍是美国对华政策主流,双方都有努力管控分歧的强烈意愿。
美方重申,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支持中国的稳定和改革。中方表示尊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利益,欢迎美方在地区事务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奥巴马表示,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大国尤其是美中之间更要尽量避免冲突,相信美中两国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建设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中方指出,实现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双方的上述表态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内涵。
此前美国国内围绕中美关系进行的激烈辩论并不会由于中美双方的上述表态而偃旗息鼓,但放弃对华接触为主的政策,这样的主张还不会占上风。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还没有达到使中美关系脱离建设性轨道的程度,双方基于历史互动和现实利益而形成的最起码的战略互信还在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双方都不愿意把假设和防范作为各自政策的支配面。在遇到分歧和矛盾趋于激化时,双方虽存在相互博弈和不轻易妥协的特点,但最终理性地选择首先通过对话来处理问题,而不使其失控。网络安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这给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积极的信号,中美关系应该而且能够管控好分歧。
这正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所需要的最基本步骤。“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成为中美关系最朴素的道理。不论美国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讲话中是否采纳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或者换了一种说法,中美双方领导人都在谈论力避“修昔底德陷阱”,防止大国争斗的历史悲剧重演。
第二,通过对话与合作扩大双方共同利益,不仅可行而且潜力巨大,即使在有分歧的领域也可以找到共同点与合作的空间。
双方在网络安全领域达成了重要共识,具有突破性。一是承诺各自国家政府均不得从事或者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包括贸易秘密,以及其他机密商业信息,以使其企业或商业行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二是同意建立两国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并建立处理应急性问题的热线。三是承诺继续共同推动制定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国家行为准则,并同意就此议题建立一个高级专家小组来继续展开讨论。
网络安全只是网络空间问题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中美双方在此次习近平访美期间举行了第八届互联网论坛,有关政府官员和业界人士在论坛期间都强调了中美在互联网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中美作为两个网络大国,应该加强对话和合作,对抗摩擦不是正确选项。事实上,中美双方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保护商业机密和维护国家安全,并不妨碍和排斥双方在互联网领域的互利合作。双方完全可以在网络空间寻求合作增长点,追求合作共赢。
同样,在经贸、投资、能源、环保、两军、反腐、卫生等广泛双边领域,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上,双方都达成了许多新共识,提出了新的合作目标。
事实证明,两国应该合作、能够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这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信心。
第三,中国应坚持战略自信和定力,在主动塑造中美关系方面大有可为。
在相当长时期内,中方在对美关系中往往处于被动反应的状态。一方面,美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挑起事端,中方被动应对。相反,中国不会主动挑事。但对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事,中方任何时候都会做出反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被动反应式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动”选择,中国不会在这方面“先发制人”,只能选择回击,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另一方面,在中美关系发展方向、合作重点、分歧管控等方面,中国越来越多地提出倡议、建议、方案,积极主动地推动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这种为中美关系注入正能量、增添活力的积极有为姿态,日益成为中国对美关系的“新常态”,在许多方面也获得美方的积极回应。即使美方一时还无法接受,或者一度态度消极,但中方不气馁,而是耐心地沟通、释疑,为美方态度的转变创造条件,积累动力。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设立亚投行、推进亚太自贸区等问题,这一点都表现的十分突出。
此外,中方坚持多渠道做美国各界工作,推动两国民间和人文交流,已取得积极成果,目前同美方在这方面达成的共识和形成的合作机制与项目越来越多。此次习近平访美期间双方宣布举办中美旅游年,帮助更多留学生到对方学习和大幅度增加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这些举措将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为中美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加强交流,习近平此行是一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实践,必将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贾秀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