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是颇引人关注的群体,因为大学4年的书本知识并不一定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5%。相关人士呼吁,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知识改变命运”,对很多家在农村的大学生来说,这句话恐怕是支持他们求学打拼、不懈拼搏的动力源泉。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是社会公平的要义。客观而言,近年来我国在加强教育公平,扶持农村教育上已经拿出了诸多举措,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义务教育、留住乡村教师,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助学贷款、制定农村大学生录取比例等,都大大提高了农村学子上大学的意愿和可能性。 但教育公平最终要落实到就业上,只有让农村大学生学有所用、安身立命,才能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若打不通从教育到就业的通道,花在教育公平上的诸多努力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创造阶层流动这一教育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会褪色。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使得新版的“读书无用论”侵蚀农村教育,更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固化,对城乡均衡发展造成负面效应。正视个中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才能重塑农村学生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 首先,教育公平需要实现从“数量公平”到“质量公平”的深化。在国家诸多扶持政策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已不存在制度性的障碍,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还有不小差距。比如城市学校已开始尝试趋近素质教育,而农村学校大多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思维下,死记硬背也许可以考高分上大学,但在就业市场上某些方面可能缺乏竞争力。眼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重点考察面试者的综合素质,一些农村大学生不仅在英语、电脑等客观条件限制的能力上有短板,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知识广度等方面亦有可能处于不利局面。提升城乡教育的“质量公平”,不仅需要更新农村教师的水平和理念,更要用好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宽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对社会的敏感度。 其次,在就业市场上也要构筑公平环境。一般来说,有关系有背景的多是城里学生,就业往往占据一定优势。这说明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仍然带有或明或暗的背景歧视,尤其是极个别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存在“萝卜招聘”、“因人设岗”等现象。杜绝就业市场的裙带之风,才能让城乡大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此外,一些企业的用人观念也有偏差,如过分看重招聘对象的谈吐、打扮,甚至带有方言口音、女生不会化妆都要一票否决。须知这些侧面绝不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者需要主动破除这些隐形歧视。 再次,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改变。不排除农村大学生失业率高的现象背后,其实是相当一部分人在城市里就业困难,又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村大学生既了解农村情况,又接受了高等教育,在创业成风、农村电商大发展、城镇化建设加速等社会背景下,农村高素质人才缺口比城市更大。农村大学生回到他们更熟悉的地方就业,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不是非得留在城市里谋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非外企、机关不去才叫“改变命运”,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早该改改了。社会舆论要为回流农村的大学生鼓掌叫好,他们的父母亲人也要认识到回家就业、创业并不丢人。用所学知识带领老乡致富,实现自己梦想,同样可以“改变命运”。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