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一些贫困地区中小学陆续收到捐赠。然而,有的学校因爱心衣物太多无法消化,有的则因孩子无法穿成人服装而面临结构性短缺。有关慈善不够“精细”的话题,由此引发热议。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善行照亮了受助者的心灵,也传递着社会温度。但不容回避的是,在慈善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确实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怎样整合慈善力量,对捐赠活动做科学统筹、精细管理?如何避免“捐赠过剩”,让爱心“无缝对接”?本期,微友们围绕“精准慈善”建言献策。 树立“赠人所需”意识 当今社会缺的不是爱心,而是如何将爱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一些地方慈善渠道不畅,捐赠活动由公众自发开展,捐赠者往往依据新闻报道或网络信息自发募捐,比较盲目。媒体重点报道的地方,爱心蜂拥而至;某些物资紧缺的地方,却收不到任何捐助。因此,慈善机构应树立需求意识,在整合捐助信息、合理调配物资等方面,把工作落细落实。 捐赠人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忌将贫困地区视为“旧衣回收站”,把捐赠衣物变成“垃圾处理”。否则,类似的“伪爱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受捐者的实际困难,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小狮子) 增进沟通避免盲目 精准而有效的沟通,是避免盲目的最佳途径。对慈善的供给方而言,为了让善举能够真正发挥效力,有必要在捐赠之前先与需求方取得联系,尽可能仔细了解情况;作为需求方,应当向爱心人士、公众及时反馈受助情况,避免爱心在自己那里发生“梗阻”。 不妨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强化沟通,让捐赠模式规范化。可由贫困地区政府部门或慈善组织出面,精确收集受助者的信息,再统一发布需求,并动态更新受助情况。想办法让彼此的沟通更顺畅,就能有效推动“精准慈善”。 (@乔木) 借助网络精准投放 前不久,听到一个真实故事。某贫困村收到来自各地的冬服捐赠,不仅款式多样,而且多是七八成新,但由于不适宜干农活等原因,几乎没人愿意穿捐赠的衣服。可见,慈善不仅需要一颗善心,更应精准“投放”,充分考虑受助者的心理感受。 如今,慈善需求是个性、多元的。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联通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信息。如果能像购物网站那样,将冬服的款式、颜色、大小描述清楚,就能让社会上愿意做慈善的人了解具体需求,准确知晓自己该捐赠什么。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让捐赠者掌握自己的物品最终送到了哪些人手中,从而大大增强做慈善的成就感。 (@峰言峰语) 多措并举化解“过剩” “慈善过剩”是相对过剩,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破解。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募捐目标和捐赠进度的透明、公开。可实时显示募捐目标的实现比例,一旦捐赠超过预设目标,平台即自动停止接收捐赠。 其次,通过慈善立法,惩治“捐赠过剩”可能发生的贪占行为。明确任何慈善募捐,都必须因需而募,超过需要的受赠物,募捐方或受助方不得占为己有,同时建立多余捐赠物的法定转移机制。 最后,规范慈善传播,要求募捐人或受助方在达成募捐目标后必须公开停止募捐、不再接受捐赠。有关协助、参与募捐的人或机构,在看到停止募捐、不再接受捐赠的信息后,也应尽量予以转发、转告。 (@王卫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