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曹一 前几年,表弟受雇给人开货车,因大雾天气,能见度低,导致发生追尾事故,失去了一条腿。开始时车主垫付了些医药费,再后来觉得这么垫下去没个头儿,就干脆不照面了,托人捎话说要“走法律程序,法院判多少我给多少”。不得已,表弟只好起诉了车主,诉请赔偿各项损失八十多万元。而后,请律师,庭前调解,开庭,经过了马拉松式的诉讼,判定车主给付表弟四十多万元。虽然最终结果和最初的诉请之间差距很大,表弟还是表示,“打官司太折腾人了,四十多万也行,只要把钱给了我,这个事就算了啦。” 表弟和车主都不上诉,一审判决很快生效,可原来表示“法院判多少给多少”的车主却没有丝毫付款的迹象。表弟只好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在这期间,车主把自己的两辆大货车转到了其妹夫名下,可执行的财产也进行了转移。执行法官倒是很同情残疾了的表弟,对车主还进行了司法拘留,可忙活了大半年,也只执行了五万多元。半年前,车主向中院提出了再审申请,虽然中院最终予以驳回,可日子早已又过去了将近半年。车主是个农民,法院的“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对他不起作用,因为他几乎不坐飞机和高铁。司法拘留的效果也不佳,完全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老赖”样儿。从一审判决作出起,一年多过去了,表弟拿到的执行款不足十万元。执行法官也挺恼火,向表弟承诺,今年春节前“把这个事给了了”,可结果会如何,不太乐观。 经常听在基层法院工作的朋友说,未执行的案子已排到了半年或一年以后,而社会上也偶尔会听到转让判决书的消息,无法执行的判决书被老百姓称为“法律白条”,而“执行难”似乎已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在司法实践中,许多被称为“老赖”的人,并不是无力履行,而是不愿履行。按照常人的思维,当事人应当主动履行法院生效判决书的内容,这是司法权威所在,也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如果每个人都依自己的内心确信,以判决“不公”来抵制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那我们社会的基本秩序将荡然无存。人们常说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如每个人都不把法院判决当回事,那么这道防线溃堤、决堤就是早晚的事。 在不把法院判决当回事的人中,不仅有像表弟案中的车主,有不退还彩礼的村姑,有欠钱不还的老板,有不给赡养费的子女,有不支付抚养费的父母,还有一些则是教授、作家等“高知”。我们关注到在一些名誉侵权案中,法院作出要求当事人赔礼道歉的判决,而“事主”却经常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司法“黑暗”或“腐败”的痛心与谴责,表示一种“赔礼道歉?绝无可能!”的态度。在通常被认为理性的人群中,甚至是在法律人群体中,也很少听到有人说“我虽然不认同法官的观点,但我尊重法院的判决”这样的话。不唯如此,政府机关直接抵制法院判决的事也时有发生,前几天就有报道,说广东东莞寮步镇政府对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作出的一项判决公开“登报指责”,认为该院“罔顾事实,罔顾该镇异议,一意孤行强行拍卖土地”,且声明由此产生的风险,全部由受让人承担,等等。法院的判决,从来不可能出现“胜败皆服”的结果。如果败诉一方均以“不公”为由,或者没有任何理由,拒不履行判决的话,司法权威将不复存在。而在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里,我们将何以自处? 在法制史上,我们都喜欢讲苏格拉底被法庭“民主投票”判处死刑的事,也喜欢将苏格拉底定位为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对其拒绝了学生克力同帮他越狱的计划、“慷慨赴死”的事则表示极大的遗憾。其实,作为“圣哲”的苏格拉底,留给我们的法治遗产同样弥足珍贵。他要他的学生思考,如果雅典的法律会说话,它们一定会问,“假如城邦宣告的法律裁决没有强制力,被个人废弃或破坏,你能想象这座城市还能继续存在下去而不被颠覆吗?”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接受法律给我们带来的秩序和安全,当然也应该接受法律为我们设置的责任和义务。也许正因为此,苏格拉底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会提出那个关于法治的著名论断吧,“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良法与恶法的判断标准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普遍的服从”则是法治意涵中亘古不变的精髓。 习惯于过群居生活的人类,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各种利益冲突,我们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也由暴力主导下的私力救济,进化为公权介入下的法律调节,法庭审判也成为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之一。然而,正如《当法律遇见爱》一书的作者所言,“审判是以人们承诺尊重审判结果为前提而成立的。一旦审判开始,审判的结果就应获得承认,否则公共的权威和秩序必将遭到破坏。”尊重审判结果,就是要把法院判决当回事。车主也好,学者也罢,包括各级政府在内,既然选择了法庭审判,就要有尊重法院判决的心态,承认并自觉履行判决书所确定的法律义务,因为普遍守法习惯的养成,是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建设的起点和归宿。 马建红(法学博士) |
相关阅读:
- [ 12-28]2015法治中国的十件大事
- [ 12-28]中央要求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 [ 12-2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
- [ 12-25]依法审理21世纪网案 确保传媒行业驶入法治轨道
- [ 12-17]【乌镇峰会专家谈】让互联网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 [ 12-14]国家网信办:十八大以来网络空间法治化全面推进
- [ 12-14]国家网信办:十八大以来网络空间法治化全面推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