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莫让“农民工进城买房”听起来很美

2016-01-05 16:50:11 袁文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明确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然而,面对国家的新政,有人认为这是要靠农民工来拯救低迷的楼市,并断言有消费力的农民工早已在前些年楼市价格不很高时买了房,剩下的普遍消费力不高,面对居高不下的楼市只能“望楼兴叹”,因而这一政策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只是从目前的表面现象来看,这种简单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但从深层来看,去库存作为当前一个重要的住房政策改革目标,使用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扩大城镇现有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短期内恐怕难以有效化解规模如此巨大的过剩库存。因此,开辟新需求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支持农民工购房,是快速消化过剩库存,促进住房市场稳健调整和发展的有效之策。同时,农民工购房及其市民化,对缓解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涉农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3亿多农民工中,他们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只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扎根,大多都是“临时工”性质,工作不固定,收入不固定,工作地也不固定,加之固有的“恋乡”情节和城里过高的楼价,因而不愿意也不可能用挣到的血汗钱来买房。这正如一位农民工所言:“一年挣的钱买不了一个卫生间,打死也不会在城里买房。”所以,要想让“农民工进城买房”不仅仅是听起来很美,还需要各地政府针对农民工实际,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使他们高高兴兴地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首先,要下大力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他们的职业相对固定下来。一方面,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有组织的对农民工免费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城市建设所需的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想办法培育出聚拢人才的新兴产业,设置针对农民的工作岗位,使农民工进城后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改变其干一天算一天的“游击式”工作。同时,要出台配套政策,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减少城乡差别,消除城乡壁垒,使他们产生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切身感受。

其次,要制定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对农民工购房给予必要的政府补贴。农民工进城,即使找到了事干,所挣的钱也不会很多。而多年实施的购房按揭、税收优惠、公积金等都与他们无关。这就是说,农民工在城市里购房,最大的障碍还是资金不足。“一年挣的钱买不了一个卫生间”,怎能让农民工有购房欲望?所以,各地政府要改革现有的公积金政策,使之覆盖农民工,允许农民工购买保障性住房,并在条件上予以优惠,财政上予以补贴。各级金融部门也要出台相应政策,对农民工购房在贷款方面予以政策优惠,从而使农民工增加购房欲望。

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工在家乡的宅基地确权转让问题。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限制,农村百姓的宅基地在正常情况下很难流通,因而农民工想在城里买房,其在家乡的宅基地及其住房却很难变现或者抵押,这无疑也制约着农民工的购房欲望。所以,对现有的土地政策要尽快予以改革,降低或减少农民承包的耕地、宅基地、房屋及其他非农用建设用地流通、抵押、变现的条件与手续,使农民工想变成“城里人”时可以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了牵挂。

总之,要通过农民工进城买房来化解房地产库存,需要农民工既有购买的意愿,更有购买的实力。而现在的房价,很多城市白领都望而却步,因而农民工意愿再强,恐怕也无能为力。所以,如果不降低房价这个门坎,不出台农民工购房的配套且优惠政策,“农民工进城买房”只能是看起来很美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