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曲动画《三岔口》,了解戏曲常识,学习戏曲打击乐器……近期,“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进校园活动”来到重庆、湖南郴州等地学校,受到学生欢迎。据报道,到2016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本级和试点省区分中心将完成50多个剧种、280部(集)戏曲动漫作品的制作。 戏曲动漫进学校引发舆论关注,与近些年戏曲“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剧种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大多数剧种面临剧本荒,老一辈艺人远去,一些戏种列入了“非遗”却没有了演出……传统戏曲式微,令人不胜唏嘘。 在我国古代,相对于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戏曲的受众可以说覆盖了全民,既影响着士绅群体、知识阶层,也滋润着市井百姓。但现在,在“争夺”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方面,戏曲渐渐失去了其立身之本。由此,戏曲的传承发展,便应回到“人”——培养戏曲人口,培养后备人才,聚集观众群。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特别提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很好地体现了向“人”回归、“从娃娃抓起”。 在文化推广中,戏曲一般进的是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进中小学。这是与艺术特点相关的。戏曲的综合性、模拟性和抽象性使得中小学生很难接触,非遗项目却大多是动手体验的,孩子们更容易接触。而“戏曲动漫”找到了让孩子们接触戏曲的一种合理路径。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首批100集剧目中,既包括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的经典剧目,也有耍孩儿、碗碗腔等好听、好看的珍稀剧种。当生、旦、净、末、丑变身动漫造型,唱、念、做、打成为动漫场景,戏曲中的人物塑造、表演形式、音乐舞蹈被巧妙地运用到动画中,传统戏曲与孩子之间便不再有隔阂。 戏曲动漫的出现,以贴合时代的呈现方式,收获了孩子们的欢笑,可以说是“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的范例。笔者认为,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戏曲动漫要避免求多、求快,秉承“高尚而纯净”的创作原则,把真正经典的戏曲送到校园。在这方面,山东推广“戏曲动漫”的经验颇有借鉴性。他们选择了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三个剧种适于动漫表现的14个剧目,不选择大本戏、整本戏和连本戏,而是将适合动漫表现的经典折子戏作为制作重点。 一味孤芳自赏、不思创新,即使酒香,也会无奈“巷子深”。我们乐见戏曲界更多的创新,创作出更多面向都市白领、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精准投放的戏曲作品。当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戏曲也便拥有了“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