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孝感市大悟县金山中学一场贫困生补贴发放“仪式”,特别之处在于学生配合拍照、签字,却拿不走补助金。尽管学校解释拍照为了留档、不发钱怕学生弄丢,可是“家长不知情、学生演脚本”恐怕是对贫困生的另一种尊严伤害。 根据《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寄宿学生的补贴资金,必须以现金或银行存折(卡)形式,分学期一次性足额发放给受助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 贫困不丢人,但贫困是一种隐私。心理调查表明,多数贫困生都要强,渴望被尊重。一段时间以来,像发放补助的仪式、“谁能比我穷”的贫困竞选、晒穷演讲等奇葩行为,不时出现,有的说为了公平,有的解释为贫困生好。即使出发点再善意,也应该考虑类似活动的负外部性,例如会不会“在伤口上撒盐”、是不是太“一厢情愿”、有没有注重“情绪和心理管理”等。 学生是未来,不分贫富贵贱,教育的活力也在于对人的尊重。助学要公正、补贴应暖心,多一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是补贴之外更该补齐的教育一课。其实,国家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是为了给不富裕的家庭“雪中送炭”,决不能在执行层面太随意而“雪上加霜”。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考验着教育的成熟度,检验着制度的成熟度,否则,受伤的也会是教育的尊严。 从这个层面上讲,好制度需要好执行,执行得当会让人倍加温暖,执行不力会让人感到羞辱。有两个故事值得思考。一个描述了中年妇人从乞讨之始的怯怯到最后麻木不仁,此时她就没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另一个描述了英国殷实家庭在夜里把有价值的弃物放路边,让窘迫的人来“扫货”,这种“悄悄地馈赠”给人留了脸面。故事无疑在启示,哪怕是救助也应该有合适的方式方法,别揣着爱心、又让人反感,那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接受别人不知道怜悯还是嘲笑的目光,还被要求怀着感恩心态”的做法要不得。得到权利和守住尊严,一个都不能少。 “父母决定你的起点,你的终点,要由自己决定。”每个人的起跑线或许不一样,贫穷或富贵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尊严是一个人独立于他者的根本。用善意传递善意、用正能量递增正能量,“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才不落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