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培养各类了解其他国家历史和文化“外国通”的同时,也要协助有关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国通”】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设想以来,全世界报以普遍关注,沿线许多国家也积极响应。然而,由于沿线50多个国家在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最迫切的是:沿线各国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在增信释疑基础上加强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有了对沿线风土人情的考察和了解。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也要从文化交融入手,优先培育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培养跨文化人才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如今,由中国培养的各类跨文化人才不仅广泛活跃在中国与各国的双边交往中,而且还在世界许多重要国际合作机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要看到,就总体而言,我们在跨文化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一是了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语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人员较多,而了解中小发展中国家相关情况的人员较少,对外交往中用英语包打天下的情况极为普遍,涉外人才储备中冷热不均、地域失衡的情况非常突出;二是会说外国话、会写外国字的译员不少,而真正深入了解外国政策法规、决策程序和民心走向的专家不多,因而在对外交往中时常出现“看似听懂了、其实根本没明白”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企业和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有些对外投资项目不仅未能赢利,还时常血本无归;有些对外文化传播项目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花钱买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表面上可以归结为合作对象选错了、投资地点看走眼了,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重要因素深度了解的跨文化人才,造成我们常常在异国他乡仅凭自己的善良愿望和美好设想行事,结果自然会因水土不服而失误连连。 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了系统的跨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特别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中小国家语言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对跨文化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不能单靠政府一家,民间特别是企业,也要更新观念、增加投入,着力培养各类对外交往的实用人才。 我们在培养各类了解其他国家历史和文化“外国通”的同时,也要协助有关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国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要注重发挥“一带一路”潜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引导作用,激发这些国家政府和民间的内生动力,使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成为他们的自然需求和自身愿望;二要侧重在当地既有平台上开展中国语言文化的推广,例如,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居住着许多华侨华人,由他们兴办的华文学校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校学生中既有大量华裔青少年,又有许多非华裔学生,是培养跨文化人才的理想之所。目前这些学校在中文师资、教材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我们根据他们的要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事半功倍,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带一路”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夯实人才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各类跨文化人才,才能支撑这项伟大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为北京华文学院院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