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我的一篇旧文被翻了出来,没错,就是那篇《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话题发酵的速度完全超出了预期,随后一系列所谓“回乡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在新媒体时代,情绪的火星足以点燃对问题的轰炸式“消费”,在感性、丰富的呈现中,将城乡分化的困境暴露无遗。 但随着话题的爆炒,我却有些担心,风一样的新媒体让话语狂欢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磨损着一颗颗关注乡村的心。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读书人,我特别渴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葆有情怀,同时不失理性地去客观地关注农村问题,在喧嚣的城乡分层的情绪化撕裂中,理智面对现实,建立有效的对话通道,尽力寻找改善农村问题的有效方法。 农村的问题从来不只和农村有关,它的背后连着更广阔的世界。当全球一体化的序幕拉开,信息化伴随现代性的强势渗透,农村的生存从细处看,是一幕幕揪心的悲喜剧,但从大处看,却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互相竞争、交融的必然结果。对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当下农村问题的尖锐性在于,在城乡的二元体制中,整个社会承受不起农村衰败的代价,承受不起农村青年上升通道狭窄的代价。这也许是每到春节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往往一篇不起眼的文字,就足以在过年的氛围中引爆乡村话题的原因。 但如果以理性的态度讨论农村问题,我们该留意到一些基本事实:中国农村的情况差异性极大,不同地方面临的问题、挑战完全不同,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富足与西部边远地区农村的贫瘠同时并存。尽管我在那篇文章中描绘的事件和图景,让人感到压抑、难受,但我们同样要看到,这篇文章建立在对家庭个案考察基础上,只能代表农村的一种面向,如果严格从社会学意义来看,它并不足以构筑对整个农村判断的充分依据。 以我的家乡湖南汨罗为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民的生活获得了根本改善,乡村面貌也日新月异,生机勃勃,但传统文化的破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它构成了极大挑战,使得它面临着经济以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显然,靠一篇偏重感性的文章来囊括中国复杂的乡村图景的各种维度,是不可能的。这也提醒我们,面对乡村话题,如果置于一种抽象的同一性中,反而更难呈现乡村多维的真相,甚至会遮蔽掉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很多地方,农村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城乡差距、留守儿童、养老艰难、环境污染、教育衰落、农村孩子上升通道狭窄等,种种刺心的症候依然不同程度地真实存在。然而,农村问题从来就不只和农村人有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血肉关联,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紧密。因为治理结构和政策偏向带来的城乡差距,在阶层分化的今天,理应引起认真关注和反省。 关心广袤的农村,城里人才能生活得更好;同样,城里人生活得更好,农村才真正有出路。任何将两者对立的体制、政策、具体措施,甚至流转于知识分子嘴中笔下的话语权,在改善和落实乡村窘境层面,都显得捉襟见肘,收效甚微。面对农村真实的困境,知识分子如何在葆有情怀的同时,用理性和善意去正视真相,并将改善农村的愿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这样的努力正在汇聚。近年来,在我交往的朋友中,已经有不少青年包括城市青年去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用行动回馈农村和故乡,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行动的洪流时,农村的命运,我们深爱的故乡的命运,必将在点滴变化中越来越好。 (作者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教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