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再次强调,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中央领导人一个月内两次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做出指示,足见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那么,如何才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呢?
以法治手段推进长江水污染防治
近几十年来,长江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水域面积不断减少,水生生物赖以繁衍、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长江物种减少、资源衰竭。特别是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根据水利部门发布的最新公报,劣于Ⅲ类水河长占到总评价河长的22.6%;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年年增长,2014年已达到338.8亿吨。
长江流域水污染问题严重,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向水体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是祸因之一,餐饮、洗涤、洗车经营者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有一些人私设暗管排污或者以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问题也很突出。要推进长江水污染治理,提高违法成本是重中之重。
目前,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等长江流域各省市,都先后出台了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法规。比如《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受到罚款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或者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关闭。“按日连续处罚”的规定是前所未有的,力度也是空前的。
有了污染防治法规,关键要抓落实。提高违法成本,并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才能增强对水污染违法的震慑力。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水资源危机。应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危机,需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水定产、以水定城”要求,加强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引导长江经济带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很多地下水漏斗。面积最大的长三角苏锡常漏斗,地下水埋深大于40米的范围已达到1124平方公里。应对这一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如何加强管理?长江流域各省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并建立健全地下水监管体系。在地下水超采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当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也至关重要。这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比例。
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育
保护长江经济带,强化重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育必不可少。首先,为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必须加强源头区和河流两岸防护林建设,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营造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护岸护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防护林,打造功能稳定的长江生态屏障。
其次,要强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人水和谐。进一步健全现代生态水网体系,因地制宜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现代江河湖库生态水网体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容量。
第三,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完善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在全面掌握并科学分析长江流域湿地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并将湿地红线保护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
此外,还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生态廊道,增加重要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保护植被群落及生境的完整性。
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化水平
长江生态的修复与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不过,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必须将“绿色”作为关键词。
首先,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其次,要坚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淘汰落后或过剩产能力度。再次,要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重点支持传统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打造“两化融合”龙头示范企业。
鉴于长江流域的特殊区位因素,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重要方向。要保护和利用好长江流域宝贵农业资源,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严格控制农药污染,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替代产品和技术的研究推广;大力推广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
另一个方向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为代表的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要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推进动漫、通用航空、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抢占新兴服务业发展制高点。(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智库研究员、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