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能否让老伙伴们不再孤单
2016-02-29 17:51:1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抱团养老塑造助人自助的“养老共同体” 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注重单向度的“给予”,现代的公益则强调双向度的“参与”。“抱团养老”搭建了社会互动的参与平台,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将松散的社会成员联结起来。“助人自助”注重人们的权利平等与互信互惠,受助者的体面和尊严没有因为接受照顾和帮助而受到损伤,而参与者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在付出的过程体验了快乐。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许多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不是“老无所养”,而是“老无所为”、“老无所乐”。一方面,“抱团养老”的老年人处于一个熟人社会网络之中,对彼此的性格、兴趣、需求更为了解,养老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与年轻人临时性、节点性的志愿服务相比,“抱团养老”能够形成长效机制。这一点,恰恰是当前为老服务亟需的。 长期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只看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面的力量,却忽视老年人群体自身的作用。作为社会运行的黏合剂和润滑剂,“抱团养老”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让老年人的夕阳图景更加丰富多彩,为破解养老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激发老年人群体的活力,搭建养老社会化的民间支点, “养老共同体”有助于让老年生活更有品质。[详细] 激活“抱团养老”,更盼“抱团扶持” 小圈子性质的抱团养老,根据老人们的经济实力,大致可分为两种状态。一是采取市场化的抱团,比如在海南等地,专门建有供老年人休闲养生的养老型小区;另一种则走家庭化路子,一些居住条件好的“空巢老人”,分享自己的空间作为“活动基地”,呼朋引类地自得其乐。显然,不管哪种方式的抱团养老,由于志趣相投者聚在一起,更能提升安度晚年的乐趣与质量。 可以说,抱团养老不止是自发选择,也是一种自求提质。当下的实情,是那些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养老机构,主要面向“五保三无”等的特定老年群体,设施设备匮乏,养老功能不全,整体处于中低端水平;而与此同时,少数综合条件优越的商业养老机构,则不免费用高昂,非寻常老人可以承受。所以,在财政保障力有不逮的现实语境下,鼓励和扶持各种抱团养老的遍地开花,既是现实所需,也应成为决策之思。 激活“抱团养老”,更盼“抱团扶持”。针对现在社会上类似抱团养老等这种需求,早有业内人士建议,是否可以把一些闲置的农庄、空心村甚至厂区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这样整体投入相对可以较小,而同样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不过,现实症结是,这些闲置资源的土地性质、消防要求等,与养老机构并不一致。故而,方便和推进“抱团利用”,也亟待相关部门能因情制宜地协同商讨和出招,并制定专门的帮扶政策。 [详细] 精彩短评 应读懂抱团养老背后的无奈与隐忧 抱团养老,实际上并非养老的“万能之宝”。从现实情况看,如此集体养老也出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经济来源问题难解决,子女过问地更少,体弱有病还是难以真正得到良好的照顾,等等。尤其是高龄、体弱的老人,他们抱团也不容易——有多少老人,照顾自身尚且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能分出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比自己更加“老弱病残”的其他老人呢? 抱团养老,的确是养老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民政部门、老龄办、社区以及子女都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无奈与隐忧,尽可能在结合家庭和老人意愿,采用多种模式进行,以让老人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廖立湖) 解决养老难还需“自救与社会救助”双管齐下 抱团养老是老人通过互助的方式实现的自助养老,而家人、子女加倍关爱、社会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才是破解老龄化难题的根本之道。政府各级部门要创新养老模式,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公立养老机构,爱心食堂等,并鼓励民间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应急救助、文体健身等服务;而家人、子女也要常回家看看,尽量多陪陪老人,了解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排解老人的孤独寂寞。只有空巢老人的“自救与社会救助”双管齐下,方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幸福目标。(斯涵涵)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