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去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已逾千件,诈骗数额上百万、千万已不鲜见,甚至出现了诈骗数额上亿元的案件。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9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最高法表示,将加大对此类犯罪团伙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员、累犯、惯犯、职业犯的惩处力度。(3月6日《北京晨报》) 公众生活深受电信诈骗的袭扰久矣,多少人辛苦累积起来的财富,被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洗劫一空。有些民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走,有些企业被骗巨额资金导致破产倒闭……诈骗者制造的悲剧可谓数不胜数。更让人忧虑的是,电信诈骗滋生的利益链条还绑架了民生、践踏了法治。 治乱宜用重典,最高法严惩电信诈骗的表态,无疑让在密布的陷阱中生活的人们多了一分心安。人们希望法律的亮剑,能够斩除诈骗利益链,能够护卫财产安全。但很显然的是,与“结果正义”相比,公众更期待源头上的防范和打击。 事实上,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然而尴尬之处在于,电信诈骗却陷入“打不胜打、越打越多”的局面,发案急剧增加,祸害蔓延广泛,诈骗数额屡攀新高。尤其让人深感无力、难以招架的是,每一次重拳打击过后,总是伴随着骗术的翻新升级。除了利用各种新技术,“战术”上也开始从过去的“乱枪打鸟、漫天撒网”,向“锁定信息、精准下套”转变。 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打击电信诈骗或是到了该改变战略和战术的时候了。除了提升民众的防骗意识,增强对电信诈骗活动的法律打击力度,更应该通过技术的升级和机制的完善,来为广大民众织就一道防护网,从而切实保障民众的财产安全,铲除电信诈骗生存的土壤。 电信诈骗的黑色产业链,正呈现“互联网 ”的“特质”,先进的技术正在成为他们从事犯罪的工具。 技术被利用,最好的反制手段便是技术的升级迭代,通过打上“补丁”,填上“漏洞”,抑制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就建议推广大数据技术来打击诈骗。在大数据面前,诈骗者将不再是难以捕捉的“幽灵”,技术升级也将改变被动防御的局面,从而为打击诈骗提供更加精确的判断和指引。 有了技术的反制,更需要建立打击和防范典型诈骗的联动协调机制。电信诈骗已成公害,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和防范,才能彻底根除。 除了司法机关常态化、频繁地向电信诈骗亮剑,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打破各自为政的治理局面,强化协调,打好“配合战”。当然,运营商、银行、互联网服务商等行业之间也应加强合作,推进诈骗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预警平台,共同抵御电信诈骗“公敌”。此外,群众的力量也要发动起来,用举报代替沉默,由自我防范转为共同防御。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在技术上积极设防、主动反制,就能免于先进技术被诈骗者利用,电信诈骗将无处遁形。只要法律、政府、行业、社会联动协调,形成合围之势,诈骗者的生存土壤就会被不断挤压,黑色利益链条终将断裂,民众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将得到更加周全的保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