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因为购房时信息被贩卖,不时会接到各种装修公司的电话和短信,相信这也是很多人都遭遇过的烦恼。在这些电话和短信中,有两家让我“印象深刻”——一家连续多天在中午一点前后,就在我要草草午休一会儿的时候打进电话;另一家更绝,总是在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给我发来短信,推荐装修设计。人总是在困顿欲睡时一个激灵醒来,非常痛苦。连续三天之后,我打算分别跟对方“聊聊”。 我问他们,为什么大中午、大半夜打电话、发短信,不懂这是别人休息的时间吗?你想让我雇佣你们来装修,为什么还要做这种让人厌烦的事情?对方都是一愣,隔了一会儿的回答让我甚是无语,“对不起,我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自己忙完工作就这个时间合适,就给你们发了。”我又问,你上过学没有?两个人的回答都是“上过”,一个高中毕业,一个大专毕业。 我有点无语了。无语于他们并不想骚扰你,他们想向你推销装修方案,但他们竟然无意于对你抱有基本的尊重:没有特殊的情况,尽可能不在他人休息的时间段打扰。这本该是做人基本的礼仪,遗憾的是,两个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并不懂;两个做装修的公司,竟然也没有起码的培训。如果他们是恶意要骚扰我,我会心生痛恨,可他们竟是这么的无意识,让我只觉得可悲,却恨不起来。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系统里,并不缺少所谓“德育”内容,甚至最近我路过某所大学校园的时候,还听见一名大学生在不断重复背诵着“理想,是奋斗的目标,是人生……”之类的话。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怎么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教育,并不重视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很多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育往往是抽象的、粗糙的、空洞的,它们高高在上、无比正确,但就是不怎么接地气。“讲文明,懂礼貌”“要诚信,有理想”,口号式的教育有点索然无味,缺少现实的指导意义。 最近,媒体上又在讨论国人旅游文明的事儿。这个遭遇让我意识到,有些时候,不是中国人不守文明,不愿意做文明人,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文明的、有修养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关于这个名词的解释五花八门,但我衷心希望教育部门先不要急着追求多么高端的“素质”了,请先低下头来把公民基本素养弄明白,让中国人起码懂得什么是文明;希望再有国人在国际上因为不文明举动被口诛笔伐的时候,大家在心理上少一点儿委屈,多一点儿愧疚。 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为了“占便宜”毫无节制的哄抢,在公共楼道里堆放杂物,明知道后头有人也急忙关上电梯……课本上学习再多的知识,考再高的分数,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素养,也会让自己的魅力大打折扣。这种文明素养的教育,起步于学校,成熟于社会。在学校,要用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文明、文明的好处;在社会,要用人们的身体力行和制度规范,让每一个公民懂得文明的价值和不文明的代价。双管齐下,文明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文明礼仪的自觉性才能成为一个公民的本能。 前些天,我面试了一个技术工程师,大学毕业后,他换了多个工作,最近一次次面试都没有再找到合适工作。聊过之后,我明白了究竟。我问他,“为什么要到我们公司来?”“因为我要结婚,你们这离我家近。”“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因为我下班想回家,不喜欢有加班。”“你能为我们公司带来什么?”“我觉得能在你们这里得到锻炼。”“你感觉能为现有团队带来什么变化?”“我也没什么想法,怎么安排我怎么做就是了。”尽管小伙子彬彬有礼,但显然缺了点什么,最终他没有被录取。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直言提醒他,以后再面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尝试不总是从“我”这个主语开始回答,在生活的字典里,是否可以多一点“我们”的角度……其实我还想说的是,文明并不是一套干净的衬衫西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朋友圈里流传一句“心灵鸡汤”:什么叫有文化?一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是无须提醒的自觉;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四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常说,现今社会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很多地方连高中教育都普及了。没错,我们有了更多的学校教育,但接受更多年限的教育,并不天然等于接受了更多文化,接受了更多的文明。文明的前提,是更好地懂得什么是文明,“有文化”是一个比较广义的公民词汇,是否普遍有文化,是否配得上礼仪之邦、文明之国的称号,常常就在于懂不懂得尊重、懂不懂得为人着想的细节上。 |
相关阅读:
- [ 03-23]莫让“草坪火锅”烫伤了文明
- [ 03-22]“村民卖空气”是生态文明之殇
- [ 03-22]珍惜“铲虾”激发的文明注意力
- [ 03-17]大国崛起从文明崛起开始
- [ 03-1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赢得发展永续动力
- [ 03-16]让城市诠释“文明的使命”
- [ 03-07]用净语良言传承中华汉语文明
- [ 03-01]忠仑公园应是文明课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