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临床的人去教中医,肯定是空对空。破解中医药高等教育之困,路在“人和” 中医教育,一定要回归中医之本,坐正中医的位,找回中医的魂,并以临床为核心。 不懂临床的人去教中医,肯定是空对空。《道德经》里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破解中医药高等教育之困,路在“人和”。 政策制度要“和”。大学之大,要有大楼、大师,还要有大胸怀、大气魄、大舞台,让天下英才展示他们的才华,这才是大学之大。北中医全球聘任中医临床特聘专家,迈出了探索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关键一步。我们秉承唯才是用的聘任原则,只要是在中医临床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我们都可以用。 学者之间要“和”。要建立一个“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对人才不问年龄、学历,只问中医的真才实学。专家应毫无保留地传授绝学,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力求成为大家。 医患之间要“和”。古往今来,大医们正是在这个“和”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临床技术的。只有病人跟你交流,你才知道开的方子、行的针法、施治的手法是否有效。只有一个个病人不断地把信息反馈给你,你才知道你的医术是否正确。所以,跟病人的“和”,不仅是解决医患关系的问题,其实也是医生提高自己医疗水平的捷径所在。 师徒之间要“和”。师生的“和”才是我们中医药学传承的关键,只有大家和谐在一起,共享中医药文化和医学魅力,中医药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中医药的学生能充分地得到真传。 中医事业和非中医事业也要“和”,包括西医以及其他现代科技的“和”。临床的各路专家,要拿出临床数据,来彰显中医药的精彩与疗效。同时,应该用我们“和”的胸怀包容批评和指责,用我们的合作精神去做好团结,一起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被误解、轻视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和”的胸怀去面对。与其怪别人不理解,不如下力气做好工作,把成果一个一个垒起来、夯实好,用系统而科学的数据来证明效果,这才具有说服力。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本报记者王君平整理) |
相关阅读:
- [ 03-02]中医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 [ 12-08]“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远
- [ 10-09]而我们更要明白,诺奖并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 [ 10-08]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 [ 05-11]别让洗脚屋都冠上中医名号
- [ 01-26]专设中医学位是治疗中医萎缩的偏方吗?
- [ 01-09]振兴中医不应从“否定体检”开始
- [ 11-20]胡万林之恶不能赖中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